易铁成(湖南)
〔正宫•端正好〕世风策(套曲)
厚德古风长,五帝余辉荡。承先志、孝悌昭彰,守邦本、秉经纶亮。勇向往、尽力朝前闯,穿星河、越重洋浪。固疆土、铜铁金汤,淳风朴、赖犁锄养,展鹏翼、冲霄旷。

〔滚绣球〕可叹也、如今文风更张,昔鼓娇如掌样。人气量渐消且丧,房价高、黔首凄惶。平民工、永世穷,薪酬薄、房款怎扛,孙祖三代煎饼样。养育艰、俯乞心伤。稚子初临、和祥与师相处,生补课、因总遗教难点忙,莫不神伤。

〔叨叨令〕礼金重、压精神丧,婚如市、爱情埋葬,人情物化如牲样,世风薄、陡添悲怆。可叹也么哥,可叹也么哥,黉门忘孝悌方向。

〔脱布衫〕众书生、困守书囊,溺之乎、罔知民常。读死书、当思实践向,绵羊放、自身难养。
〔小梁州〕清风扫雾见晴光,正道重扬。家教当将“孝”为纲,檐前讲,藜火照儿郎。
〔幺篇〕春苗共护田畴旺,梓桑同叙巷阡长。斥小奸、扬清畅,民心凝聚,甘苦共担当。
〔快活三〕正三观胸怀广量,众手绘锦绣华章。青年振袂气轩昂,一步一阶云上。
〔朝天子〕启窗,沐光,年少担强壮。击波似斩棘开江,破浪豪情涨,虹贯穹苍,声摇画舫,岁华怎敢荒?德光,韵长,万代清风仰。
〔煞尾〕盼世风清正民心畅,德厚人和国运祥。看处处文明焕亮,正气永、乾坤朗。


易铁成的《世风策》套曲以传统散曲形式针砭时弊,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可圈可点。试从以下维度评析:
一、形式创新与主题深化的融合
全套九支曲牌形成"问题揭露-根源剖析-理想构建"的完整逻辑链。开篇《端正好》以古风理想起势,与《滚绣球》直陈时弊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理想-现实"的对照结构,比单一批判更具张力。《叨叨令》中"礼金重"等排比句如快板般击打人心,而《朝天子》的短促句式则迸发改革激情,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效果显著。
二、批判力度的层次递进
作品从经济层面(《滚绣球》房价、薪酬)切入,继而揭露教育异化(《脱布衫》读死书)、道德滑坡(《叨叨令》礼金异化),最后上升至精神重建(《快活三》正三观)。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使批判超越表面现象,触及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尤其"孙祖三代煎饼样"的比喻,以食物意象浓缩阶层固化之痛,堪称警句。
三、理想书写的多维构建
《小梁州》"藜火照儿郎"等意象,既延续"耕读传家"传统,又赋予新解;《幺篇》"斥小奸扬清畅"体现儒法并济的治理智慧;《煞尾》"德厚人和"的升华,将个人修身与家国治理相贯通。这种"孝悌-治道-国运"的递进逻辑,展现了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可能。
四、语言艺术的成功
成功处:活用"击波似斩棘开江"等军事意象强化改革意志;"虹贯穹苍"等宏大意象与"藜火"等生活细节形成互补。
总体而言,这套散曲在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元曲精神同时,以现代意识重构传统形式,其"问题意识"与"建设性思维"的平衡,为当代旧体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若能进一步打磨意象的当代性转换,或可成为新古典主义创作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