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张生耀:学者型高中语文教师的人生风采》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张生耀:学者型高中语文教师的人生风采
●文/吴万哲
有这样一些人,出身在多灾多难的旧社会,因家贫上不起学,解放后遇到新生便拼命苦读,奔向学业和事业的高峰。工作后更是倍加珍惜机会,不论在何岗位都绽放出超于常人的璀璨光华。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仅上3年小学,却考入初中。上完3年初中,却以“等同高中学历”参加高考,一举考中大学。毕业后终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教师函授辅导,工作成绩突出。同时自编教材,撰写论文,被评副教授、高级中学教师职称。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桃李满神州。退休后又著书立说,续修家谱,出版《红楼梦诗词鉴赏》专著,事迹被收《中国当代思想经典》等典籍。他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德高望重,虽去世多年,人们还非常怀念。
他叫张生耀,祖籍贾村塬蟠龙镇大槐树村一组。
一
金台区蟠龙镇大槐树村,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据张氏家谱载,先祖张轩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此,为铭根怀祖便以“大槐树”为村名,至今历500多年,从清康熙至光绪200年间,有50多位进士、举人、秀才,为官为宦。他父亲张理(1908—1948)为12代,早年在甘肃徽县做过生意,为人善良厚道,勤耕苦作,养家教子,生育3子。40岁英年早逝。
张生耀(1938—2020),其父去世时他年仅10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生计他每天往返20多里到宝鸡龙泉巷买些小麦,背回家磨成面粉,再背到龙泉巷出售,赚取差价,艰难度日。解放后获得新生,直接插入3年级读小学,一年后又跳级上5年级。但家里实在困难,母亲又叫回劳动。他却一边干活,一边看书学习,精神感人。一位姓蒙的先生欣然上门补课。小学毕业,农村合作化,村人举荐他担任小队会计。两年后被聘宝鸡县钓渭乡张家村初小任民办教师。在张家村工作两年后,闫家村外叔父闫海梅先生到张家村初小看望他,借给他3元钱,他便又继续深造学习,考取龙泉中学上初中。在初中,他吃饭常是从家里背的干馍、炒面,但学习却非常好,不仅学完初中课程,还自学高中课程,初中毕业以“等同高中学历”参加高考,被西安师范(陕师大前身)录取。
1961年7月,他从西安师院毕业,被分配宝鸡中学任语文教师。1966年后先后调至姜城中学、马营高中、贾村高中任教。1981年调宝鸡县教师进修学校、陕西教育学院函授部任教,被评副教授职称。1983年前往西山坪头高中支教,1988年调至宝鸡市姜谭联立高中,一直教授高三毕业班语文至1999年退休。
二
他一生淡泊名利,热爱教育事业,从大学毕业起一直站讲台,在一线教书,而且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没有统一教材,他与宝鸡县几位同仁一起编写了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解决了教材荒问题。同时,大力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所带学生总是热爱语文学习,每年高考学生语文成绩优异,在姜谭联中先后带过8届高三毕业班语文课,1994年他所带的两个毕业班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渭滨区12所学校排名第二,受到领导和学生广泛好评。
改开初期中小学教师中民办教师占比较大,文化程度普遍低,为加强师资队伍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他被调宝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始培训小学教师。一个时期,凤翔师范将宝鸡县招考的民办教师教学任务分配在宝鸡县进修,他便承担起中师语文教学。后来陕西省教育学院对全省中学教师进行函授培训,他又被抽借参加汉语言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为全省各地学员讲授。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他撰写了《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和《教育教学经验点滴》等两本书,在陕教院主办的《函授辅导》杂志连续发表,对提高全省广大中学教师文化知识和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宝鸡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学语文教师。
他一生从教,热爱教育事业,关爱每个学生。他知识渊博,以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个学生为己任,还以自身求学的艰难史、成功史、人格魅力影响、感召、激励学生。他在给《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一书提供的个人资料中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写道:“我的理想追求:求真、求美、求善,立功、立德、立言;处事原则:务本、务实、务正,轻名、轻利、轻权。为人准则:率直、宽厚、空灵、仁智。治学名言:唯物、唯理、唯新。生活作风:勤劳、俭朴、廉洁、公正。教育思想:关爱、祛邪、扶正、育才。”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同时还不断有文章、古诗词在各类报刊发表,还撰写多部书稿,是个“学者型”的中学教师。
他也曾有多次机会,或从政或担任学校领导,可他却都断然拒绝,将毕生心血倾洒在三尺讲台,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子。
三
退休后,他大量阅读,收集上百万字的资料、日记、笔记,开拓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最让人称道的,在他古稀之年,研究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出版了《红楼梦诗词鉴赏》一书,成为宝鸡有名的红学研究者。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文学造诣非常高,其中《黛玉葬花》《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等经典章节常被选入中学课本,通过多次备课、讲授,他对《红楼梦》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在被借调陕教院任教时《红楼梦》更是他讲授的重点,于是很多篇章他都能倒背如流。同时为搞好教学,搜集、积累了大量笔记、资料。小说中有许多古典诗词辞赋联对,但很多读者文学修养底子薄,对其望而生畏,有人断章取义,有人干脆跳过不读,只看情节。诗词是小说中的精华。有人说,读懂了《红楼梦》中的诗词,就算读懂了《红楼梦》大半,而当代红学研究中,这方面的研究又非常少,这让他深感遗憾。
退休后,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以过去留存的10多本教案为基础,系统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辞赋联对进行研究。他将小说中出现的每一联一诗,搜集整理一起,又对每联每诗的背景加以说明,还注音注释,用白话文今译,最后进行了艺术鉴赏的分析评介。这种工作,浩繁复杂,他每天集中工作七八个小时,付出了大量心血。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是最能体现曹雪芹的不世文才,也是所有诗文辞赋中最长的一篇,他连续忙乱一周时间,才将其今译、评析完成。他长年伏案劳作,搞得右眼差点失明,终以10年之功完成这项工作量巨大的浩繁工程。
曾经有人质疑,现代社会发展已经如此先进,研究封建社会的文化有多大的意义。他却不这样认为,《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艺术、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还在于它对封建社会文化、家族、婚姻制度及礼仪的深刻描绘和批判。书中200多首诗词,更是小说中精髓,研究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013年6月《红楼梦诗词鉴赏》一书出版,引起有关专家高度关注。2014年11月19日,《宝鸡日报》以《毕生筑梦释红楼》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报道说,“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市红学诗词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也引发红学爱好者对《红楼梦》诗词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四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人张素琴,宁夏卫校的毕业生,成婚后全力在家相夫教子,贤惠能干。二人恩爱一生,育有两子一女。在父母严格教导下皆自立成材,各有建树。
他重亲情,对兄弟、侄儿侄女关爱有加。他关爱每个家族成员,对村人更是有求必应。
晚年,他还重视家族文化研究,历经数载,翻阅旧谱,查找遗落田野碑文,分析族人迁居,续写新的族谱。2011年终成《大槐树村张氏六房祖谱》,较为述细记述了族人500年的繁衍生存历史。族谱分文图两部分,文字部分,详述每代传承,主要人物事迹。绘图部分,有村民居住平面图和长达近两米的16代世系传承图。打印成册,分发各房掌管。
他一生儒雅谦恭,待人温厚,爱好广泛,弹琴、唱歌、拉二胡、板胡,苦练书法。书法作品1993、1998年曾荣获渭滨区书法竞赛二等奖。
他爱生如子。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告诉我:“张老师对教育和学生的爱,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他常给学生义务补课,对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格外关照,常常偏吃偏喝,重点辅导。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不仅从学习上严要求,还在生活上给予最大关怀与照顾,他和学生的感情早已超出师生关系,达到一种父子女般的亲情。”他退休多年,逢年过节还有许多当了局长、县长的学生来看望他。夫人拒收礼品,他们却固执地说:“要不是张老师那么用心教我,我哪能有今天?”他2020年辞世,竟有20多名人到中年、已做了各级领导的当年学子,为他穿白戴孝,守灵祭奠,足见他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一个人民教师,能享受这样的哀荣,也是另一种自豪!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