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三)闵明辉
求师闻有众先生,小曲清音耳际萦。
三棒莲湘城阙远,七星锣鼓草台声。
水乡研学怀筒子,遗产传承说道情。
基地呕心千里梦,才倾艺苑楚天惊。
注:小曲,代指“沔阳小曲”、“沔阳渔鼓”、“沔阳道情”等。
城阙远,《沔阳实录》载:“清中叶,三棒流行,城内不得演”。
怀筒子,怀抱“道情筒子”。
人物概况:闵明辉(1973-),沔阳胡场人。湖北“沔阳道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仙桃市群艺馆曲艺辅导老师。其以独特的唱腔和嗓音享誉湖北省曲艺界。
1988年-1991年在仙桃市财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期间苦练书法,同时跟随师祖别必凡学习“沔阳道情”、“沔阳小曲”等曲艺;1991年开始《沔阳渔鼓》、《沔阳道情》等脚本(剧本)的创作;2000年师承付群刚先生学习“湖北大鼓”、又拜夏祖勤先生为师学习“沔阳渔鼓”的演唱。从艺三十多年,收集、整理《沔阳道情》、《沔阳渔鼓》、《沔阳小曲》计30多万字;保存祖传手抄脚本三部,渔鼓、竹简、莲湘、七星锣鼓、三棒鼓等道具多套;发表、演出原创曲艺作品一百多部。一直活跃在湖北省、仙桃市各类大型舞台,为书法 、 曲艺付出了毕生精力。
2000年成立“亚飞传媒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18年,在国家4A级景区“仙桃市梦里水乡”建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道情》传承基地。景区内设有“沔阳道情馆”、“沔阳小曲馆”。至今,年接待研学师生3万多人次。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四)刘金枝
农家女子敢争先,试验田中巧植棉。
灌溉向来高垄起,栽培最是密株迁。
三分地里收名望,十五天光历岁年。
模范殊荣巾帼授,全凭执着著佳篇。
注:密株迁,过密的棉株移栽,合理密植。
十五天光历岁年,经过十五年不懈努力。
人物略传:刘金枝(1918-1994),女,沔阳长埫口葛家湾人,全国著名植棉能手。1964年开始创办棉花试验田,一面研究棉花高产技术,一面抓社队党建及妇女工作。1967年任沔阳县曾台公社党委委员兼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3年,获沔阳县“学大寨劳动模范”称号,被湖北省委授予“学大寨先进工作者”;1974年获荆州地区“农业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1975年获地级“劳动模范”和县级“特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植棉能手”等称号。1976年任沔阳县八潭人民公社党委委员,同年被评为全县“学大寨积极分子”。
经过15年不懈努力,1979年,刘金枝种植的3.3亩棉花试验田,创当时亩产皮棉278.5斤的全国最高记录。同年9月被湖北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湖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沔阳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84年退休,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省“劳动模范”称号,同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获奖章一枚。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五)卢才军
渔鼓咚咚皮影投,手持双杆亮歌喉。
一屏盛会欢声动,十八花腔雅调悠。
垄上牛人惊楚地,行中绝艺誉欧洲。
非遗自有传承在,时下美名江汉留。
注:双杆,主杆和手杆(亦称“上签子和下签子”或者“脖签和手签”)。在皮影戏中,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两根,分别是“主杆”和“手杆”。“主杆”位于影人脖领处,用于支撑整个影人的重量;“手杆”位于影人的手部,用于完成各种动作。这两根杆子的协同操作,使得影人能够做出丰富多样的动作,展现出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物概况:卢才军(1963-),沔阳郑场花园村人。第四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鼓皮影)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皮影戏演艺工作30余年,现为“江汉皮影艺术团”骨干成员、业务团长。其嗓音洪亮、字正腔圆、操作敏捷、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喜爱。省老领导王生铁盛赞他为“江汉平原的鲁美姣”。
2013年,参加《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举办的演唱比赛,个人表演的《九腔十八调》,荣获“百强选手”、“垄上牛人”称号;2017年5月,代表湖北省赴欧洲波兰参加“渔鼓、皮影戏艺术”交流活动,获得外国友人好评;2019年随团进京,参加中南五省调演,与同行合作演唱的沔阳渔鼓《沙湖沔阳州》,获“最佳演唱奖”、“演出优秀奖”两个奖项。在参加历届省、市皮影戏调演中,多次荣获“优秀演员”称号,是沔阳民间文化拔尖人才,盛名远播!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六)余渭金
看破红尘智未昏,年华二八入空门。
一生淡泊怀黄卷,百万因缘作庙论。
故址重修玄妙观,沔城又梦岳王魂。
辉煌再现游人织,功德长垂后世尊。
注:因缘,香火因缘,指化缘所得善款。
作庙论,准备重修庙宇。
人物略传:余渭金(1919-1995),女,法名余永静,沔城下关街人。幼读私塾八年,因看破红尘,十六岁出家。早先师从洪湖峰口“地母堂”道长朱教清学道。其诗文俊雅、道功深厚、执着教务,终身未嫁。新中国成立前,长期住洪湖“青龙寺”、“娘娘庙”修道。新中国成立后,移住湖南长沙“治图观”修道,后改做缝纫手艺谋生。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余被请到峰口“玉皇阁”做道长。1982年被请到沔城“玄妙观”做道长。
在主持“玄妙观”教务的十多年时间里,多方化缘,筹集资金一百余万元,于1987年重建雷祖殿、观音殿(堂)、斗姆殿、岳王殿等,再现“玄妙观”昔日辉煌。而今道友云集、教务兴旺,“玄妙观”成了沔城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只要提到“玄妙观”,人们就会想起热心教务的余永静道长,盛赞其功德。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七)秦 明
秉承父业性情通,升级产能仙福雄。
浓液密封堪绝艺,低盐慢浸见奇功。
白如漱玉三分雪,黄似流丹一点红。
农品品牌风味正,沙湖咸蛋誉声隆。
注:仙福,“仙福食品有限公司”。
浓液,指由红壤、草木灰等原料配制的,腌制盐蛋的料液。
浸,浸渍食物,通“腌”。
人物概况:秦明(1980-),沔阳沙湖人。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湖盐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始,跟随父亲秦为俊,投身盐蛋腌制加工行业。凭借在生产与经营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于2011 年创建“仙桃市仙福食品有限公司”。
在公司营运的10余年间里,仙福食品对“沙湖盐蛋”腌制工艺持续升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设备有机融合。这一举措不仅保留了“沙湖盐蛋”的传统风味,还推动其生产迈向规模化、机械化与智能化。公司生产的“沙湖盐蛋”在行业内声誉日隆,连续多届亮相“中国食品博览会”。2017年,公司被湖北省消费者协会评选为“湖北省消费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仙福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仙桃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并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版成功挂牌;2020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将“沙湖盐蛋”打造为“湖北仙桃鸭蛋基地”项目,贴上“仙福”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影响力;2022年,秦明凭借深厚的技艺功底,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盐蛋制作技艺(“沙湖盐蛋”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仙桃市科技局看中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聘任他为市级“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发挥他在行业内的引领作用 。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八)唐稚三
幼习岐黄伴父身,悬壶医理授良人。
经年悟处偏方妙,信手拈来草药真。
大下大清除热毒,临床临证送瘟神。
此生济世难穷意,案例成书惠万春。
注:案例,指医案、病例。
人物略传:唐稚三(1930-2023),沔阳沙湖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文、学医,稍长伴父出诊。
1950年,经沔阳县政府考试,获得“中医师开业证书”,正式开启行医生涯。1965年,“沔阳县中医医院”成立,受聘担任医疗主任。1956-1985年,历任“湖北中医进修学校”辅导员、“湖北中医学院”沔阳函授站教师;沔阳县一、二、三期“西医学习中医班”教师。当选荆州地区“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
其精于热病,擅治疑难杂症。打破《瘟病条辨》用药常规,给患者施以“大清、大下”之剂,善用“攻下法”,每收奇效。20世纪70年代,在沔阳县水利工地医院,用中医手段治愈“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患者1000多例;还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成功抢救16名危重型患者,开创中医治疗“出血热病”先河。1985年,被荆州地区授予“名老中医”称号;1987年,获卫生部颁发的“卫生工作30年荣誉证” ;2011年10月,获“中国地方病协会”授予的“荣誉牌” 。在国家、省、地市级“医疗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事迹被载入《中国名医传》《中国名医博览》《沔阳县卫生志.人物篇》等多部名人、名医辞典 。
退休后笔耕不辍,着手整理祖、父辈和自己的临床病例。著有《唐氏父子济世奇书》《唐氏父子医案医话》《唐氏家藏秘方集》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