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艺术之花
文/周丽
(原创家在山河间2025—7—22山西)
昔日的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十年九旱,贫穷落后曾是它撕不掉的标签。然而,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这片古老的土地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奋斗成就未来。怀着对这份变迁的期待以及对乡土艺术重焕生机的向往,我踏上了寻访吕梁山上那些“艺术之花”的旅程。
跟随县作家协会会员走进中阳县武家庄镇刘家圪垛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赫然眼前,匾额上书“老山书院”。创建者张金厚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阳县教育局副局长,退休后毅然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他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理念,将这座老宅院落打造成了滋养乡村心灵的文化殿堂。书院内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陈列着张老师的创作手稿、作品、获奖证书,更有他亲笔题写的众多楹联匾额,墨香盈室,文气盎然。“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的古训,在此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交流中,张老师自信满满地给我们讲解了他的“一坡一桥一廊五院”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他为此倾注的满腔热忱,只为让这深山里的文化星火生生不息。门外几棵高大挺拔的红枣树郁郁葱葱,对面不远处连绵苍翠的吕梁山蜿蜒曲折,使我顿时领悟了“老山书院”的内涵和意义。
告别“老山书院”,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吕梁山里的文化复兴而振奋。一个月后,我又和朗诵协会会员驱车赶往誉满三晋的中阳县金罗镇西河村的“老墙书院”采风。刚一进院,便被“高山流水”的飞泻瀑布将一路风尘洗涤一新,也被它清脆悦耳的优美歌声将晨梦唤醒。端庄大气的三层展览馆,精致的连廊,满院灵动的花花草草,盆中静静绽放的睡莲,无不体现着主人刘志强对乡土艺术馆的钟情和热爱。这位身着枣红色中式半袖,头发花白、肤色黝黑,看似普普通通的老人,内心却蕴藏着炽热的艺术之火。他年轻时在县剧团、文化馆,后在市群艺馆、文联从事美术工作,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更荣膺“吕梁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画笔下的小桥流水、山村古韵,千年唐枣树,无不浸透着对故土的浓浓深情。
刘老师的刻苦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老伴任荣贞老师动情地回忆,年轻时他对绘画几乎到了痴迷忘我的地步,“别人睡觉时他在画画,别人起床时他还在画画”,那份执着令人动容。如今,这份执着凝结成展厅两层楼、两千五百多平方米空间里陈列的二百余幅书画作品。任老师曾是一位音乐兼历史教师,后又从事记者工作,退休后才跟随丈夫拿起画笔,竟也展现出不凡天赋。她为我们详细讲解每一幅作品,言语间充满温情与理解。当看到刘老师那幅倾注心血、饱蘸深情的获奖作品《家园》时,一股暖流瞬间涌上我的眼眶,视线模糊了。画中山顶上那扛锄的老农、犁地的黄牛,山沟中冒着烟火的土窑洞,院中晾晒的衣服,啄食的小鸡,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和森林,将山里人面对恶劣生活条件,不屈不挠的乐观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千年唐枣树》春夏秋冬系列作品,把红枣之乡柳林县距今1300年,唐朝栽植的需两三人怀抱的沧桑遒劲的红枣树,刻画的入木三分,震撼人心。那些躯干虽已空洞,仍顽强生存、开花结果的强大生命力,不仅体现了吕梁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更凝聚着刘老师真挚的家国情怀。
漫步书院,观赏满院的生机盎然,尤其那连廊里挨挨挤挤的一盆盆串串红,热烈奔放,如同永不熄灭的生命礼赞。它们仿佛在低语:真正的艺术,其根脉永远深扎在生养它的这片朴实而深厚的黄土地里。刘志强夫妇的精神境界令人高山仰止。他们生活简朴,不慕奢华,将毕生积蓄连同子女的孝心,悉数倾注于书院建设和艺术传承。他们更以“勤俭持家、耕读传家、忠厚继家、书画承家”的淳朴家风,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子孙后代。书院展室内,不仅悬挂着刘老师夫妇的力作,也珍藏着儿女们成长的足迹……这个艺术之家,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育诗篇。听着任老师讲述丈夫“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笔耕不辍”的韧劲,最终在艺术天地里翱翔 ,内心所受的震撼无以言表。这位古稀之年的老者,用他永不衰竭的创造力,生动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谛。
行走在吕梁的山峦之间,像“老山书院”、“老墙书院”这样深深扎根于乡土的文化火种,正越来越多地点亮沉寂的山村。临县三交镇孙家沟村的“谢永增艺术馆”,中阳县武家庄镇上庄村的“李廷俊纪念馆”……一座座由本土艺术家、乡贤或热心人士创办的文化场馆应运而生。它们宛如黄土高原上升起的点点星辰,虽不耀眼夺目,却足以驱散蒙昧,点燃希望,照亮人心。它们承载着厚重的乡土记忆,传递着不息的人文精神,为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振兴,积蓄着深沉而磅礴的力量。
“千年唐枣树”依然在黄土坡上迎风挺立,岁岁花开。而黄土高原上那些用心血浇灌、用生命守护的“艺术之花”,也正如这唐枣树一般,扎根沃土,沐风栉雨,绽放出日益璀璨的光华。它们是信念之火,是希望之种,终将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燃成一片照亮未来的燎原之势。
作者、主播简介:周丽(利君),晋南人,喜欢朗诵音乐舞蹈,偶尔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