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纪行——窥视金沙
信义庄
我一直认为,到一个城市旅游,不去博物馆,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因此,一出机场,在旅行社的中巴上,就极力鼓动众团友,抓紧时间,去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俺以前是来过的,何年何月早已忘的没了影子,但那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饰,却深深印在了心底。
进入城区,团长、政委顺从民意,众团友在导游扎西的带领下,驱车直奔“金沙遗址博物馆”。
12:27分,来到博物馆购票中心,一番交涉,导游小伙扎西,就将我们卖给了博物馆的美女导游。带好耳麦,众团友即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兴奋地走进了遗址博物馆。


这哪是什么博物馆,这就是一座公园啊。刚刚进门,迎面即是一尊巨大的金面具雕像,蓝天白云、绿树映衬下,壮观神秘的样子,令人震撼。这不是“三星堆”的东西吗,这里怎有?导游笑着说:“三星堆”有,我们金沙也有,且我们这件,还是国内目前出土,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件商周时期的金面具。都说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从这器物看,的确不虚。记忆中,中国考古出土先秦时期金面具的地方,只有成都平原。2002年去希腊迈锡尼城堡遗址参观,曾惊叹其出土金面具的精美,想不到,近乎同一时期,我们金沙遗址竟也有如此精美壮观的金面具。古老神秘的古蜀文明,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啊!?

沿着博物馆内道路继续前行,那金沙遗址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遗产”图形标志的“太阳神鸟”金饰雕像,蓦然映入眼帘。猛一看,它没有金面具那样震撼、有冲击力,但静静观察,其制作之精美,蕴含文化之深厚,却更惊艳,更让人欲罢不能。据说这件器物出土颇为魔幻、意外,一经面世,就轰动了整个考古界,并很快成为成都的城市标识,“中国文化遗产”图形标志。是啊,这样的神器,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顶级器物。看众人纷纷驻足观赏拍照,导游笑着说:这可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啊,大家一会到“陈列馆”,可要好好欣赏下实物。

继续前行,路边竟是大片碧绿的草地,葳蕤的林木,还有一片高高的芦苇,这不是公园是啥?导游是不是把我们带错地方了!带着疑问看向导游,导游微微一笑,耳麦中很快传来其轻柔的声音。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30万平方米,分为遗迹馆和陈列馆两部分,刚才我们参观的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纪念雕塑,前面很快就到“遗迹馆”了。嘿嘿,原来真正的博物馆还没进去呢。只是想不到这博物馆怎么建的跟公园一样,看来俺老的真有点“out”了。

“遗迹馆”妥妥就是一个凝固的考古现场,说实话,没有一点考古专业知识,没有导游专业的解读,真有点看不懂。什么“探方”、“灰坑”、“刮面”、“地层”等等,听的让人晕头转向。团友们应该没有一人学过考古,但站在一个个探方前,却都看的那么仔细,听的那么认真,问的那么专业。老赵问:这么多的象牙哪里来的,为何都要堆在这里?“花婆婆”说:象牙不是白的吗?这怎么都是黑的?“悠优”兴奋地说:快看,那些木头,怎么没腐烂,好像还很坚硬呢!边走边看,一问一答中,众团友不仅学到了知识,体验了一把考古,透过现场,似乎还窥见了古金沙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瞅一眼植物活化石桫椤,在导游五星小旗的引导下,众团友悠悠穿过“摸底河”上的小桥,开心地向“陈列馆”走去。

导游讲:“陈列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主题为《走进金沙》,由“远古家园”、“王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等5个展厅组成。
站在“成都平原地理形势图”前,听导游娓娓回顾那远去的历史,凝视着由“声光电”打造的古金沙人的生活场景,众团友仿佛穿越时空,一下走进了古金沙人的生活。好想去那清澈的河水里划船扑鱼,好想去那茂盛的森林里采摘打猎,好想抚摸一下那大象的耳朵……。有心常做金沙人啊!

穿越时空,欣赏着一件件远古的器物,众团友开始了与古人的对话。
“天地不绝”厅里,复制了金沙人烧陶、冶铸、制玉的许多生活场景,陈列了林林总总众多先民生活的器具,那些打磨光滑的石器、骨器,精美的陶器,无一不令人流连忘返。但在这众多的器物中,有一件还是把我雷到了。这是一件农具,学名:耒耜,据说是神农氏发明。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耜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农耕工具,后来随着铁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耒耜到底什么样,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搞不清楚,现代人也多数从书本上认识。但面前却赫然陈列着一件金沙人使用过的完整的耒耜,你说震惊不震惊。3000多年了,连铁都锈成了一堆粉末,这木头做的耒耜,咋就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这古蜀大地是怎样的一块大地啊!这一定有神灵的保佑,一定是数不清古老金沙人灵魂的凝聚。

“王国剪影”厅里,一踏入,众团友就被那件19.6厘米的青铜小立人深深吸引了。神秘肃穆的氛围中,光线朦胧的展厅里,大家围绕着青铜小立人,想象着古老金沙人祭祀的场景,回味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看看我像不像青铜小立人?团友“小仙”,像模像样地模仿着青铜小立人拍照留念;“洋洋、悠优”等,则转着圈地拍摄青铜小立人的细节。“大长腿”说:这小立人太像“三星堆”的大立人了。老赵说:你再看看,再想想,那头发像吗?一个笄发(盘发),一个辫发,果然不一样哎。但尽管如此,俺坚信,二者必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绝对是一件金沙遗址不可多得的重器。


这个展厅里除了这件青铜小立人,最吸引俺的莫过于那琳琅满目的玉器了,其量、其质、其独特,应该是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所不能媲美的。无论是戈、钺、璋、圭、琮,还是璧、环、佩、镯等,可说件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玉器大多都是就地取材,色彩艳丽,许多玉器上还雕刻了精美的纹饰,令人在遐思无限的同时,禁不住为金沙人高超的琢玉工艺而慨叹。



“千载遗珍”厅里,30余件器物,有金器,有玉器,有铜器,有石器,件件皆是珍品。不说那国内最大的金面具,也不说那名闻遐迩的“太阳神鸟”,先看看这两件为数不多的青铜器吧,哪一件不让人目瞪口呆。你看这件“铜人形器”,是不是让你想到了宇航员的宇航服;再看看这件“鸟纹带柄有领铜壁”,碧绿的锈色,独特的造型,环绕飞翔的神鸟,与那太阳神鸟金饰简直如出一辙。有几件玉器是不得不提的。一件“肩扛象牙人行纹玉璋”,那惟妙惟肖肩扛象牙跪坐的纹饰,真实刻画了金沙人用象牙祭祀的场景。一件玉戈,柄部两面刻划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再琢交叉菱形纹。这是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夏商文化的典型特征,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在这件器物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金沙遗址众多的玉器中,其材质大多取自本地,这一件明显特立独行。这是一件玉琮,其材质显然不是取自本地。走近细观,原来这竟是一件蕴含着良渚文化、东夷文化、古蜀文化的神器;良渚时期制造,上刻蚩尤大帝图案,在金沙遗址出土。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在这件器物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想说的实在太多了,这个厅里的金器,除了“金面具、太阳神鸟”金饰外,有件“金冠带”是一定要仔细观赏的,其上“人、箭、鸟、鱼”的图案,与“三星堆”出土金杖的图案极其相似,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威仪。这样的器物,要么是王,要么是大祭司所佩戴,所拥有。错过或不认真品味是一定会遗憾的。

“解读金沙”厅,虽然没有多少珍贵的器物,但对理解金沙文化的背景及发展脉络还是十分有益的。只要时间充足,一定是要进去走走看看的。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近乎转瞬之间,走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时候,每个团友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和满足!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