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山在村口下了三轮车,行李箱轮子卡在黄土路的车辙里。十年没回来,连泥土都不认识他了。
"小山子?"小卖部门口的老汉眯着眼,"真是你?你爹..."
"我知道。"赵小山打断他,拽出行李箱。父亲去世的消息是村主任打电话通知的,电话里说"想不开",说"心眼小",说"为把镰刀"。这些词像砂纸一样打磨着他的耳膜。
老宅的门槛比他记忆中矮了一截。母亲王秀兰正在院里晒被褥,背影佝偻得像只虾米。听见动静转过身,脸上的皱纹突然抽搐起来。
"还知道回来?"母亲的声音比电话里沙哑,"你爹头七都过了。"
赵小山没接话。灵堂已经撤了,只剩堂屋供桌上摆着父亲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赵老蔫穿着十年前那件中山装,眼神飘在镜头外某个地方。这是赵小山离家那年照的,当时父亲说什么也不肯看镜头。
"喝水。"母亲端来搪瓷缸,杯沿有道裂纹,"深圳...好?"
"还行。"赵小山盯着父亲照片。其实不好,他在电子厂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腰肌劳损疼得睡不着。但这些不能说,就像父亲从不说田里的苦。
夜里赵小山睡在自己以前的房间。墙上的奖状还在,边角卷曲发黄。他记得小学毕业时拿了三好学生,父亲特意去镇上买了相框,结果买小了,最后用浆糊粘在墙上。月光从窗缝漏进来,照着那道早已干涸的浆糊痕迹。
第二天清早,赵小山开始整理父亲遗物。母亲去地里了,临走时眼神躲闪,好像不敢和儿子独处。衣柜最底层有个铁盒,装着土地证、老照片和几枚褪色的毛主席像章。赵小山正要合上盒子,突然发现衣柜背板有条缝隙。
木板后面藏着二十三封信,每封都写着"给小山",用化肥袋裁成的纸条捆着。最早的信封已经发黄,邮戳是2008年,最近的是上个月的。
赵小山的手开始发抖。他拆开最近那封,父亲歪扭的字迹像蚂蚁爬满纸页:
"小山,爹又头疼了。赤脚医生说城里人管这叫抑郁症,要吃药。药太贵,一片要八毛,够买包种子了。你妈不知道,她要是知道,又该骂我矫情..."
信封里还夹着张照片,是赵小山朋友圈发的自拍。他不知道父亲怎么会有这个,直到看见背面写着"请村主任家小子打印的,给了他两个鸡蛋"。
赵小山坐在地上,一封封拆开这些从未寄出的信。父亲在信里写枸杞价格下跌,写新买的打谷机,写梦见孙子了——尽管赵小山还没结婚。最后一封信写着:
"镰刀丢了,你妈骂得我头疼。其实没丢,就在仓房梁上挂着,但我突然不想找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那把镰刀,明明还在,可谁都看不见..."
院门响了,赵小山慌忙把信塞回墙缝。母亲扛着锄头进来,裤腿沾满泥浆。她默默淘米做饭,锅铲碰撞声比从前轻了许多。吃饭时赵小山发现,母亲不再把菜里的肉片挑给自己了。
"妈,爹他..."
"吃饭。"母亲往他碗里夹了块咸菜,这是她今天说的第一句话。
下午赵小山去了仓房。镰刀已经被母亲取下来,挂在重新钉好的工具架上。谷仓角落的稻草堆有人形凹陷,旁边散落着几个烟头。赵小山蹲下来,想象父亲最后时刻躺在这里的样子。
"爹..."
有风吹进来,稻草沙沙响。他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发烧,父亲背他去镇卫生院。夜路漆黑,父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他趴在父亲背上,听见胸腔里有呼哧呼哧的声音,像破风箱。那时他觉得父亲的背真宽,能挡住全世界所有的风。
回屋时发现母亲在擦拭父亲的锄头。这个曾经为丢镰刀骂街的女人,现在正用抹布一点点抠掉锄头上的泥土。她的动作很轻,好像怕吵醒什么。
晚饭后赵小山又取出那些信。月光下他重读每一句从没说出口的牵挂,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总爱蹲着——原来人蜷缩起来的时候,眼泪掉在土里就看不见了。
第三天是父亲的"三七"。赵小山买了金箔纸,坐在院里折元宝。母亲从箱底找出件毛衣,说是父亲最体面的衣裳,要烧给他。赵小山认出这是自己大学退学时,用第一个月工资给父亲买的,标签都没拆。
"你爹舍不得穿。"母亲摸着毛衣,突然说了最长的一句话,"他说等小山结婚那天穿,后来又说等孙子满月...最后说等自己死了穿。"
纸元宝在火盆里卷曲变黑。赵小山想起父亲最后一封信里写:"村里老人都说,人死前会看见最重要的东西。我闭上眼睛,看见的全是你小时候的样子。"
火苗蹿得很高,照亮母亲浑浊的眼泪。赵小山突然说:"我决定留下来。"
母亲猛地抬头,皱纹里夹着火光。
"深圳...太吵了。"赵小山没说流水线噪音让他耳鸣,没说合租房的马桶永远堵塞,就像父亲从不说盐碱地种不出好庄稼。
母亲张了张嘴,最后只是往火盆里又扔了把纸钱。灰烬飞起来,落在赵小山肩上,像父亲轻轻的手。
夜里赵小山梦见父亲蹲在田埂上抽烟。他跑过去想说什么,却发现田埂上没有人,只有一把镰刀插在土里,刀刃反射着刺眼的光。
第二天一早,赵小山穿着父亲的旧胶鞋下地了。母亲站在门口看他走远,就像当年看丈夫出门一样。路过老槐树时,赵小山摸了摸那道水位刻痕——现在它比他的手还低了。
麦浪翻滚,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赵小山学着父亲的样子蹲下来,抓起一把土。土里有父亲滴过的汗,有他自己童年的脚印,现在又多了一些咸涩的东西。
风吹过田野,千万株麦穗低下头,像在默哀,又像在孕育新的生命。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