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芽
松树沟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山涧的冰凌化了,叮叮咚咚地汇入小溪;山坡上的野杏树冒出了嫩芽,远远望去像笼了一层淡绿色的薄纱。
程志远站在新修好的教室门口,手里攥着一把野花,那是孩子们早上来上学时带给他的。教室的墙壁还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村民们用黄泥掺着稻草重新抹了墙,虽然简陋,却比从前结实了许多。
"程老师,您看!"小虎蹦跳着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像不像您说的那个...那个...三叶虫化石?"
程志远接过石头,对着阳光仔细端详。石头上确实有几道弯曲的纹路,虽然他知道这大概率不是化石,但看着小虎期待的眼神,他还是笑着点点头:"很像,你观察得很仔细。下午的自然课,我们就来讲讲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教室里传来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二十几个孩子挤在重新拼凑起来的课桌椅间,年龄从六岁到十三岁不等。黑板是用几块木板拼接而成的,上面还留着明显的裂缝,但已经被磨得平整光滑。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程志远拿起一节树枝,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假如这是一根完整的玉米,我把它分成四份..."
窗外,几只麻雀落在新搭的窗台上,好奇地朝教室里张望。阳光透过新换的塑料布窗户照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虽然课本还是那些被洪水泡过后晒干的旧书,虽然课桌椅高低不平,但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装满了整个春天的希望。
下课铃是挂在树上的一截铁轨,春妮负责敲响它。清脆的"当当"声在山谷间回荡,孩子们欢呼着冲出教室,奔向操场——其实只是一块平整过的泥地,两头各竖着一根木桩当球门。
程志远擦了擦额头的汗,拿起讲台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水是山泉水,清甜中带着一丝土腥味。他望向窗外追逐打闹的孩子们,目光不自觉地停留在春妮身上。
那女孩没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而是坐在操场边的大石头上,捧着一本破旧的书看得入神。程志远眯起眼睛,认出那是他从县里旧书摊淘来的一本《人体奥秘》,已经被洪水泡得皱皱巴巴,没想到春妮把它晾干后还在看。
"春妮,"程志远走过去,在她身边坐下,"看得懂吗?"
春妮抬起头,圆脸上沾着几点雀斑,眼睛却亮得惊人:"程老师,这里面说人的心脏像个泵,能把血送到全身!我奶奶老是心口疼,是不是她的'泵'坏了?"
程志远心头一热。春妮奶奶有心脏病,去年冬天差点没挺过来,是春妮整夜整夜地给奶奶揉胸口、喂热水,才撑到村医翻山越岭赶来。
"你奶奶的病更复杂些,不过原理差不多。"程志远轻声说,"春妮,你为什么这么想学医?"
女孩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上那张模糊的人体解剖图:"我不想看着村里人生病时...只能干等着。上次洪水,要不是路断了,李婶家的小宝也不会...不会..."她的声音哽咽了,没再说下去。
程志远想起那个五岁的男孩,高烧三天,等路通了送到县医院时已经转为肺炎,没救回来。他伸手揉了揉春妮的头发:"好好学,以后你一定能当个好医生。"
"真的吗?"春妮仰起脸,眼睛里闪烁着希冀的光芒,"可我听说学医要很多钱,要去大城市..."
"知识改变命运。"程志远坚定地说,"只要你肯学,总会有办法的。"
远处传来一阵嘈杂声,两人转头看去,只见一群村民扛着工具往村口方向走。领头的是王老五,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隔老远就能听见:"加把劲啊!今天必须把那段路清出来!"
洪水过后,政府拨了款修路,但大部分活还得村民自己干。程志远每天放学后也会去帮忙,搬石头、填土方,常常干到天黑才回家。
"程老师,"春妮突然说,"我能跟您借铅笔和纸吗?我想把这本书里重要的地方抄下来。"
程志远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他回到办公室——其实就是教室角落用布帘隔出的一块空间,从木箱底下翻出几本保存完好的书:《基础生理学》《常见病防治》《农村医疗手册》。这些是他大学时的教材,一直没舍得扔,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
第二章 意外
修路的工程进展得比预想中快。县里派来的技术员老周说,照这个速度,再过一个月新路就能通车,而且这次要建一座真正的桥,再不怕山洪冲毁了。
"程老师,您说修好路后,是不是就能经常有车来村里了?"一天傍晚,程志远正和几个村民在路边休息,小虎爸爸递给他一碗凉茶,好奇地问道。
程志远抹了把汗,接过茶碗一饮而尽:"是啊,到时候去县城就方便了,村里的山货也能运出去卖个好价钱。"
"那敢情好!"小虎爸爸咧嘴笑了,露出一口黄牙,"我家那口子编的竹篮子,在集上可受欢迎了,就是运不出去..."
"读书有什么用?认几个字能当饭吃?"一个粗犷的声音插了进来。王老五扛着铁锹走过来,脸上沾满尘土,"我儿子在城里工地,一天能挣两百!"
程志远已经习惯了王老五的论调,只是笑笑:"认字不一定能当饭吃,但不认字肯定吃亏。你儿子上次来信不是说,因为看不懂图纸被工头骂了吗?"
王老五脸色一僵,悻悻地嘟囔了几句,转身走开了。其他村民互相看看,有人小声说:"其实老王心里明白着呢,他家小儿子现在天天往学校跑..."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惊呼,接着是痛苦的嚎叫声。程志远腾地站起来,朝声音方向跑去。绕过一段刚挖开的路基,他看见王老五倒在地上,右腿被一块滚落的巨石压住了,鲜血已经浸透了裤管。
"闪开!快闪开!"老周大声指挥着,"石头不稳,可能会再滚!"
程志远冲到王老五身边,发现他脸色惨白,嘴唇不住地颤抖。"压...压断了..."王老五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去找村医!快!"程志远对围观的村民喊道,同时试着查看王老五的伤势。石头太大,几个人合力都挪不动,而王老五的腿已经开始大量出血。
"用这个!"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程志远回头,看见春妮不知什么时候跑来了,手里举着一根木棍和一条布带,"书上说,出血要先止血!"
程志远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他接过布带——看样子是从衣服上撕下来的,迅速在王老五大腿根部打了个结,然后用木棍绞紧。血流顿时减缓了。
"你...你们..."王老五虚弱地看着春妮,眼神复杂。
"别说话,保存体力。"程志远按住他,转头问春妮,"你怎么知道要这样处理?"
"您借我的书上写的,"春妮眼睛亮亮的,"说这叫'止血带',大出血时用,但不能绑太久,不然腿会坏掉。"
围观的村民发出一阵惊叹。老周凑过来看了看,竖起大拇指:"小姑娘厉害啊!这处理得专业!"
村医终于赶来了,看到已经初步处理好的伤口,惊讶地挑了挑眉:"谁做的?很标准啊。"
众人不约而同地看向春妮。小姑娘脸红了,小声说:"是程老师教我们的...他说知识能救人..."
王老五被简易担架抬走前,艰难地抬起头,对程志远说了句:"谢...谢谢..."然后又看向春妮,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村。当晚,程志远正在灯下备课——其实就是在旧笔记本上写明天的教学计划,突然听见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王老五的妻子,手里提着一篮子鸡蛋。"程老师,"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人局促地站在门口,"老王让我来谢谢您...还有春妮那孩子..."
程志远连忙让她进屋,她却摇摇头,把篮子往程志远手里一塞就匆匆走了,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瘦小。
第二天一早,程志远刚走到学校,就看见王老五的小儿子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捧着一摞崭新的作业本。"我爸让我给的,"男孩怯生生地说,"他说...说以后我每天都要来上学..."
程志远接过作业本,发现最上面一本的扉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王铁柱"三个字,明显是大人的笔迹。他心头一热,知道这肯定是王老五自己写的——这个曾经最反对读书的汉子,现在开始学着认字了。
第三章 新老师
五月的松树沟,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了,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粉红色的云霞。学校后面的空地上,程志远带着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种了些萝卜、白菜,既是劳动课,也能给孩子们补充营养。
"程老师!程老师!"一天中午,程志远正在菜园里教孩子们间苗,春妮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村长让您快去村委会,说县里来人了!"
程志远拍拍手上的泥土,跟着春妮往村委会走。路上,春妮兴奋地说:"听说来了个新老师!女的!从省城来的!"
村委会门前停着一辆沾满泥浆的吉普车,这在松树沟可是稀罕物。屋里传来村长爽朗的笑声和一个清脆的女声。程志远整了整衣领走进去,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正在和村长说话,旁边站着县教育局的张科长。
"志远啊,快来!"村长招手,"这是林悦老师,省师范大学毕业的,主动申请来咱们松树沟支教!"
林悦转过身来,程志远这才看清她的样子:二十三四岁年纪,白皙的瓜子脸,眼睛又大又亮,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浑身散发着城市姑娘的朝气。
"程老师好!"林悦伸出手,声音清脆悦耳,"早就听说过您的事迹,特别佩服!"
程志远有些局促地握了握她的手,感觉掌心有些出汗:"欢迎欢迎,我们这儿条件艰苦..."
"我不怕苦,"林悦笑了,眼睛弯成月牙,"我在农村长大,后来考到省城,现在想回来为乡村教育做点事。"
张科长插话道:"林老师可是高材生,本来能留校的,硬是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来。县里决定把她分配到你们松树沟小学,和程老师一起把学校办好。"
程志远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十年来,他一直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现在终于有了同伴。
回学校的路上,林悦像个好奇的孩子,不停地问这问那:"学生有多少?分几个年级?有体育器材吗?音乐课怎么上?"
程志远一一回答,心里却有些忐忑。这个城里来的姑娘,能适应松树沟的生活吗?没有自来水,没有网络,连电都时有时无...
走到学校门口,林悦突然停下脚步,望着那间简陋的教室和操场上嬉戏的孩子们,眼睛亮了起来:"真好啊...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程志远愣住了:"好?"
"是啊,"林悦认真地说,"您看,教室虽然旧但很干净,操场虽然小但很平整,最重要的是——"她指着那些衣衫朴素却笑容灿烂的孩子,"他们有您这样的老师,多幸运啊!"
程志远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十年来,第一次有人对他说"幸运"这个词。
下午,程志远向孩子们介绍了林悦。孩子们怯生生地看着这个漂亮的新老师,不敢靠近。林悦却不以为意,从背包里掏出几样东西:一个口琴,一盒彩色粉笔,还有一个小型投影仪。
"同学们,"她笑着说,"明天我们一起来唱新歌好不好?我还带了动画片给大家看!"
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程志远站在一旁,看着林悦熟练地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心里既欣慰又有些莫名的失落。这个年轻姑娘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他久违了的——希望。
放学后,两个老师一起整理教室。林悦突然说:"程老师,我看了春妮的作业,她真的很特别。"
程志远点点头:"那孩子想当医生,特别刻苦。"
"不止是刻苦,"林悦认真地说,"她有天赋。我大学辅修过心理学,春妮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远超同龄人。这样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
程志远苦笑:"可我们这儿...连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
"我们可以想办法,"林悦眼睛闪闪发亮,"我认识一些做教育公益的朋友,也许能帮上忙。对了,县里不是快通路了吗?到时候资源进来就容易多了。"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欢呼声。两人跑出去看,只见村民们聚集在村口,对着远处的山路指指点点。原来,新修的路已经通到了最近的山梁,明天就能连接到村里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一辆卡车正缓缓驶来,车身上印着"教育扶贫"几个大字。车停稳后,司机跳下来喊道:"松树沟小学的物资到了!桌椅、书本、教学用具,还有一台电脑!"
程志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走上前,颤抖着手接过送货单,上面密密麻麻列满了物品名称。最下面有一行小字:"捐赠单位:省教育基金会"。
"这是..."程志远疑惑地看向林悦。
姑娘狡黠地眨眨眼:"我可能...提前联系了几个朋友..."
当晚,村委会前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庆祝会。新到的桌椅暂时堆在村委会,等明天再搬到学校;但那台珍贵的笔记本电脑,已经被林悦拿出来给孩子们展示。
程志远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篝火映照下的一张张笑脸:春妮和小虎围着电脑惊叹不已;王老五拄着拐杖,正跟人吹嘘自己儿子在城里学会了用电脑;村长和张科长端着酒杯,讨论着村里未来的发展...
"不去热闹热闹?"林悦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边,递给他一杯自家酿的米酒。
程志远接过酒杯,轻声道:"谢谢。"
"谢我什么?"林悦歪着头问。
"谢谢你带来的改变。"程志远看着远处的篝火,声音有些哽咽,"十年了...我第一次觉得,松树沟的孩子们真的有未来了。"
林悦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程老师,您知道吗?在省城的教育圈里,您已经是个传奇了。一个大学生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山村十年...很多人都被您感动,所以才有了这些捐赠。"
程志远摇摇头:"我没那么伟大,只是...舍不得这些孩子。"
"这就是最伟大的地方。"林悦轻声说,"坚持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日复一日的舍不得。"
月光下,新修的路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蜿蜒伸向山外。远处,建桥工地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人们连夜赶工,争取在雨季前完成。程志远知道,这座桥不仅会连通松树沟和外面的世界,也会连通这些山里孩子和他们梦想的未来。
春妮不知何时跑了过来,手里捧着一本崭新的《医学入门》,兴奋得小脸通红:"程老师!林老师!书里有彩色的人体图!我能看懂!"
程志远和林悦相视一笑。在跳跃的篝火映照下,春妮的眼睛亮得像星星,而远处的新桥上,第一盏路灯刚刚亮起,如同黑暗中的一颗启明星。
[待续]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