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桥
松树沟大桥通车那天,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热闹。妇女们天不亮就起来蒸馒头、煮鸡蛋;男人们换上最体面的衣服,连王老五也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更是一大早就跑到桥头,踮着脚张望县里来的车队。
程志远穿上了那件只有重要场合才舍得拿出来的藏青色中山装,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校徽——这是他大学毕业时留下的唯一纪念。林悦则换上了一袭淡蓝色连衣裙,头发扎成高高的马尾,在晨光中像一株挺拔的白杨。
"紧张吗?"林悦递给程志远一杯热茶,笑眯眯地问。
程志远接过茶杯,手心微微出汗:"有点。十年了,第一次有这么多领导来村里。"
"您可是今天的主角,"林悦眨眨眼,"听说县长点名要您一起剪彩呢!"
程志远摇摇头,望向那座横跨山谷的新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向车道,护栏上还装饰着松树图案,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这座桥不仅连通了两岸,更连通了松树沟与外面的世界。
"程老师!林老师!"春妮气喘吁吁地跑来,小脸涨得通红,"县里的车到山口了!村长让你们快去桥头!"
桥头已经搭起了简易的主席台,铺着红毯,挂着横幅。村民们自发排成两列,孩子们手捧野花站在最前面。程志远被引到主席台上,局促地站在县长和几位领导旁边。
"下面,请松树沟小学程志远老师为我们讲几句!"县长突然宣布道。
程志远猝不及防,腿有些发软。他走到话筒前,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王老五拄着拐杖站在第一排,小虎爸爸憨厚地笑着,春妮和同学们眼睛亮晶晶地望着他...还有林悦,正悄悄对他竖起大拇指。
"我...我只是个普通老师,"程志远的声音有些颤抖,"十年前来到这里时,没想过会待这么久。是这些孩子,这些乡亲们留住了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座桥:"这座桥不仅能让我们的山货运出去,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回来建设家乡..."
掌声如雷。剪彩仪式后,县长拉着程志远的手说:"程老师,县里决定把松树沟小学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下个月会拨专款修建新校舍,还要通网络,让孩子们能上网络课!"
程志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连连点头。这时,他注意到春妮正蹲在桥栏杆边,用手指轻轻触摸新刷的油漆,眼神专注得像在观察什么珍贵文物。
"春妮,看什么呢?"程志远走过去问。
"程老师,"春妮仰起脸,认真地说,"我在想这座桥是怎么建起来的。桥墩那么深,钢筋怎么排列才能承重?水泥配方有什么特别吗?"
程志远笑了:"这么感兴趣?等会儿我介绍工程师给你认识,你可以当面问他。"
"嗯!"春妮用力点头,"我想知道所有这些知识!林老师说,学医也要懂物理和化学,造桥的和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程志远心头一热。这个曾经连课本都买不起的山村女孩,如今已经有了如此广阔的视野。
回学校的路上,林悦兴奋地规划着:"有了网络,我们可以开在线课程,让省城的老师远程授课;还能建电子图书馆,让孩子们读到更多书..."
程志远听着,既期待又有些忐忑。这些新鲜事物对他来说太过陌生,他习惯了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不知道能否适应这些变化。
"程老师,"林悦似乎看出他的顾虑,轻声说,"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您对孩子们的了解和山村教学经验是无价的,而技术只是工具,我们一起用好它,好吗?"
程志远感激地点点头。这个年轻姑娘不仅带来了新理念,更懂得尊重和融合。
第五章 蜕变
新桥通车后,松树沟的变化日新月异。小卖部装上了冰柜,开始卖冰棍和冷饮;村委会通上了宽带,年轻人聚在那里刷手机;每周三下午,一辆流动图书馆车会开到桥头,孩子们排队借书...
学校的变化更大。县里拨的专款到了,新校舍开始动工;那台捐赠的电脑连上了网络,林悦用它下载教学视频;教室里多了投影仪,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科学知识手抄报。
春妮的变化最令人惊喜。每天午休时间,她都会缠着林悦学电脑操作;放学后,她又会跟着程志远复习医学知识。短短两个月,她已经能熟练背诵人体主要骨骼和肌肉名称,还学会了测量血压和简单包扎。
"程老师,您看!"一天下午,春妮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手里举着一张纸,"我画的人体血液循环图,林老师说可以拿去参加县里的科学比赛!"
程志远接过图纸,惊讶地发现上面精细地标注了心脏、动脉、静脉甚至毛细血管的分布,虽然笔触稚嫩,但结构准确得令人惊叹。
"太棒了!"程志远由衷赞叹,"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些?"
"林老师帮我找了网课,"春妮兴奋地说,"还有您借我的那本《基础生理学》,我看了三遍呢!"
程志远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网络时代,山村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位老师和几本旧书。他看着春妮闪闪发亮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未来那位穿着白大褂的乡村医生。
六月初,县教育局发来通知,要举办首届乡村学生科学竞赛。林悦立刻给春妮报了名。
"我...我不行的,"春妮紧张得直搓衣角,"城里孩子肯定懂得比我多..."
"胡说,"林悦揉揉她的头发,"你知道我大学时辅导过多少城里孩子吗?他们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哪有你懂得多!"
程志远也鼓励道:"春妮,把你平时学的展示出来就行。记住,知识不是为了比赛,是为了帮助人。"
比赛前一天晚上,程志远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林悦神秘兮兮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子。
"给春妮的礼物,"她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套迷你医疗器具模型,"明天比赛前送给她,一定能增加信心。"
程志远拿起一个小小的听诊器模型,金属部分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这...很贵吧?"
"我大学室友现在当医生了,听说春妮的事后特意寄来的,"林悦笑着说,"她说看到春妮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程志远轻轻放下模型,突然问道:"林老师,你为什么选择来松树沟?以你的条件,完全可以在大城市发展得更好。"
林悦沉默了一会儿,望向窗外的星空:"因为我也是山村出来的。当年有个老师,像您一样,坚持让我读书,给我补课,甚至帮我垫学费...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教育是一场接力赛,程老师。现在,接力棒传到我手里了。"
第二天比赛,春妮穿着林悦给她买的新裙子,胸前别着程志远的校徽,带着那套医疗模型,镇定自若地讲解了"急救知识在农村的应用",获得了少年组一等奖。评委之一、县医院的院长当场表示,等春妮初中毕业,愿意推荐她去省城的医学定向培养班。
回村的车上,春妮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一套真正的听诊器,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程老师...林老师...我真的能当医生吗?"
程志远和林悦异口同声:"一定能!"
第六章 暗涌
盛夏的松树沟,空气中弥漫着松脂和野花的香气。新校舍已经封顶,预计九月就能投入使用。程志远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工地转转,看着一砖一瓦逐渐垒成明亮的教室,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然而,随着雨季临近,他的眉头又渐渐皱了起来。每天清晨,他都要仔细查看天空的云层;每晚睡前,必听天气预报。那场毁灭性洪水的记忆,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
"程老师,您太紧张了,"林悦递给他一杯菊花茶,"新桥设计能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不会有事的。"
程志远摇摇头:"不是桥的问题。你看后山那片坡地,树木被砍得太多,一旦连下暴雨,很容易发生泥石流。"
他拿出自己绘制的地形图,指着几处标记:"这几户人家最危险,得提前做好准备。"
林悦惊讶地看着那张精细的地图:"您什么时候做的这些调查?"
"洪水之后,"程志远轻声说,"我不能再让孩子们经历那种恐惧了。"
第二天,程志远在课堂上新增了一项内容:防灾演练。他教孩子们如何判断山洪前兆,如何快速撤离到安全地带,甚至如何制作简易救生工具。
"记住,任何财产都没有生命重要,"程志远严肃地说,"遇到危险,第一时间撤离,明白吗?"
"明白!"孩子们齐声回答。
春妮举手提问:"程老师,如果有人在撤离时受伤怎么办?"
"问得好,"程志远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急救知识。林老师,能请你演示一下吗?"
林悦走上前,拿出急救包,熟练地演示了伤口包扎、骨折固定和心肺复苏。孩子们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看着,春妮更是全神贯注,不时做着笔记。
演练结束后,程志远留下春妮帮忙整理器材。女孩犹豫了一会儿,突然说:"程老师,我可能...不能去省城读书了。"
程志远手中的急救包差点掉在地上:"为什么?不是说好院长推荐你去医学班吗?"
"奶奶的病又犯了,"春妮低着头,声音细如蚊呐,"县医院说要动手术,家里钱不够...爸爸说,我得去镇上打工..."
程志远蹲下身,平视着春妮的眼睛:"听着,这件事交给老师来处理。你只需要继续好好学习,明白吗?"
春妮咬着嘴唇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让它流下来。
晚上,程志远敲响了林悦宿舍的门。两人对着昏黄的灯光,商量到深夜。
"手术费大概需要多少?"林悦问。
"我问过了,农村医保能报销一部分,剩下的至少还要两万。"程志远叹了口气,"我这些年攒了一万五,本来是想等新校舍建好后,给孩子们建个图书室的..."
林悦按住他的手:"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在省城有些朋友,可以发起募捐;县医院那边也可以再沟通,看能不能减免部分费用..."
程志远感激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姑娘。短短几个月,她已经完全融入了松树沟,把这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责任。
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远处传来闷雷声。雨季的第一场暴雨,即将来临。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