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灯
春妮奶奶的病比想象中严重。县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着"风湿性心脏病,需尽快手术",医药费预算栏那个数字让春妮父亲蹲在村委会门口抽了半宿旱烟。
程志远找到他时,这个平素沉默寡言的汉子眼睛通红:"程老师,不是俺不让孩子读书...实在是..."
"我明白。"程志远递给他一杯热茶,"但春妮是个好苗子,不上学太可惜了。"
"有啥办法?"春妮父亲搓着粗糙的大手,"地里收成刚够糊口,去年洪水冲走了两头猪,她娘在镇上给人洗衣裳,一个月挣不了几个钱..."
程志远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这是一万五,你先拿着。"
春妮父亲像被烫到似的猛地站起来:"这可使不得!您攒了多少年啊!"
"钱可以再攒,孩子的未来耽误不得。"程志远硬把钱塞进他手里,"剩下的我和林老师再想办法。"
当晚,林悦在村委会用那台旧电脑制作了募捐倡议书,发到了省城教育论坛和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程志远则挨家挨户走访,把春妮的事告诉了村民们。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响应的竟是王老五。这个曾经最反对读书的汉子拄着拐杖来到学校,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钞票:"两千,不多,给春妮那丫头看病。"
程志远惊讶地接过钱:"老王,你这是..."
"俺这条腿要不是春妮当时捆得及时,早废了。"王老五别过脸去,"那丫头心善,手又巧,将来准是个好大夫...比俺家那混小子强。"
更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村委会门口排起了长队。卖豆腐的李婶提着一篮鸡蛋和三百块钱;小虎爸爸扛来半袋新磨的玉米面,底下压着五百块;连村里最困难的五保户张奶奶都拄着拐杖送来二十个攒下的土鸡蛋...
"春妮给俺孙子包扎过伤口,"李婶抹着眼泪说,"那孩子心眼好,不能耽误啊!"
林悦那边的募捐也有了回音。省城一位企业家被春妮的故事感动,汇来五千元;县医院决定减免部分手术费;更让人惊喜的是,县医院院长亲自打来电话,说如果春妮奶奶手术顺利,医院将为她提供"未来医生"奖学金,支持她完成学业。
三天后,春妮奶奶被送进了手术室。春妮固执地守在门外,一边等一边看程志远给她的医学书。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小姑娘终于撑不住,趴在程志远肩头哭成了泪人。
"程老师...我以后一定当个好医生...回来给村里人看病..."她抽噎着说。
程志远轻拍她的背:"我们知道你会的。"
第八章 暴雨
七月中旬,雨季如期而至。连续三天的暴雨让松树沟的溪流变成了咆哮的黄河,新桥在湍急的水流中巍然不动,但后山的土坡开始出现滑坡迹象。
程志远每天都要去危险区域巡视几遍。这天傍晚,他刚检查完学校后墙的排水沟,就听见远处传来"轰隆"一声闷响,接着是村民的惊呼声。
"后山塌方了!快来人啊!"
程志远抓起雨衣就往外冲。跑到村口时,他看到一幕骇人景象:山坡上一大片泥土裹挟着树木倾泻而下,直接冲垮了靠山的两间柴房,而王老五和两个村民正狼狈地从泥浆中爬出来。
"有人受伤吗?"程志远大声问。
"李大爷...李大爷还在里面!"王老五满脸是泥,指着被埋了一半的柴房。
程志远心头一紧。李大爷七十多岁了,儿女都在外地,平时就住在柴房旁的小屋里。他正要冲过去,一个瘦小的身影却比他更快——是春妮!小姑娘不知什么时候跑来的,怀里紧紧抱着那个急救包,雨水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淌,但眼神异常坚定。
"程老师!我去!我个子小,好进去!"
不等程志远回答,春妮已经猫着腰钻进了半塌的柴房。外面的人屏息等待,每一秒都像一年那么长。终于,春妮的声音从里面传来:"找到了!李大爷腿被压住了,但还有意识!"
在村民们的协助下,李大爷被小心地抬了出来。老人右腿血肉模糊,脸色惨白如纸。春妮跪在泥水里,动作娴熟地检查伤口、止血包扎,甚至给老人测了脉搏。
"胫骨可能骨折了,失血不少,但生命体征平稳。"她抬头对程志远说,语气冷静得不像个十三岁的孩子,"需要尽快送医院,防止休克。"
程志远连忙组织村民制作简易担架。当李大爷被稳妥地放上担架时,老人虚弱地握住春妮的手:"丫头...谢谢你..."
这一幕恰好被前来采访抗洪情况的县电视台记者拍了下来。当晚,春妮雨中救人的画面在县新闻播出,配的标题是《山村少女用知识救人——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
第二天,县医院院长亲自带队来到松树沟,除了给村民们义诊外,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医院决定提前启动"未来医生"奖学金计划,全额资助春妮从初中到大学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条件是毕业后回本县服务至少五年。
"这丫头有天分,更有医德。"院长拍着春妮的肩膀说,"我们县缺的就是这样的好苗子。"
签约仪式在新建的校舍里举行。春妮用颤抖的手在协议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转身扑进程志远怀里,哭得像个孩子。程志远轻抚她的头发,望向窗外——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一束阳光穿透云层,正好照在新校舍的牌匾上。
第九章 启程
八月底,新校舍正式启用。两层小楼,六间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专门的图书室和实验室。最让程志远惊喜的是,县里不仅通了网络,还配了十台电脑,建成了标准的电教室。
开学典礼上,县长亲自为"松树沟中心小学"揭牌。程志远作为校长发言时,看着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孩子们——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与一年前那些在漏雨的教室里缩手缩脚的样子判若两人。
"同学们,"程志远的声音有些哽咽,"新教室很漂亮,但记住,真正重要的是你们脑袋里的知识,和心里的梦想。好好珍惜,努力学习,松树沟的未来在你们手上。"
典礼结束后,林悦神秘地拉着程志远来到电教室。她打开电脑,点开一个视频文件——屏幕上出现了省城重点中学的校长,他表示愿意接收松树沟的优秀学生,并提供寄宿条件。
"春妮可以去这所学校读初中,"林悦兴奋地说,"我联系好了,下周一就开学!"
程志远又惊又喜:"这么快?她准备好了吗?"
"早准备好了!"林悦笑着说,"我这两个月一直在给她补课,她的水平已经超过城里初一学生了。"
出发前一天,全村人为春妮举办了欢送会。妇女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孩子们表演了节目,连李大爷都拄着拐杖来了,塞给春妮一包晒干的野山菌:"带去给城里老师尝尝,咱们山里的好东西。"
王老五送了一双崭新的运动鞋;小虎送了自己最宝贝的弹弓;程志远送的则是一套精装的医学入门书籍,扉页上写着:"知识改变命运,仁心照亮人生。"
最让春妮惊喜的是林悦的礼物——一部二手智能手机:"里面存了我和程老师的电话,还有我下载好的医学课程视频。想家了就给我们打电话,但别耽误学习哦!"
第二天一早,全村人都来送行。春妮穿着林悦给她买的新衣服,背着程志远送的旧书包——那是他大学毕业时用的,虽然褪色了但依然结实。小姑娘挨个和乡亲们道别,最后来到程志远和林悦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去吧,"程志远扶起她,替她整了整衣领,"记住,松树沟永远是你的家,我们等你学成归来。"
春妮重重点头,转身登上了去县城的班车。当车子驶过那座新桥时,程志远看到她把脸贴在车窗上,久久望着学校的方向。
回校的路上,程志远发现小虎和几个孩子蹲在操场边,专注地看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小虎在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其他孩子跟着学。
"程老师!"小虎兴奋地抬头,"我在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等我学会了更多字,我也要当老师!"
程志远心头一热。他蹲下身,接过树枝,在泥土上一笔一画写下"梦想"两个字。
"来,跟我念,梦——想——"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清晨的山谷中回荡,惊起一群飞鸟。它们振翅高飞,越过新建的校舍,越过那座坚固的大桥,向着远方的蓝天飞去。
[全文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