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7·25”世界防溺水日的生命守护
作者:李安民
大暑至,暑气盛。韩城的暑气总裹挟着黄河的潮气,刚漫过司马迁祠的石阶,便又漫入黄河滩。暑气蒸腾,将河水煨得温热。当那份清凉诱惑着燥热的魂魄,岸边的芦苇丛便以沙哑絮语,复述千年未改的箴言——水可载生,亦能覆命。
7月25日是世界防溺水日,韩城秦东救援中心的提醒正应此时:“提高防范意识,不到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的水域戏水、野泳,远离溺水风险,守护生命安全。”这朴实的话语,与救援中心宣传单上“防溺水:逝水不归,生命无价”的警句如出一辙,如今已成为队员们唇齿间滚动的磐石。近日频传的溺水噩耗,如投入静湖的重石,在无数人心潭激起悲怆的涟漪。盛夏时节,溺水如同蛰伏的暗影,阳光越是炽烈地亲吻水面,那诱人的波光下潜藏的危机便越是幽深。无论是携稚子逐浪,还是呼朋引伴戏水,安全的砝码,永远是生命天平上最不容轻忽的秤锤。
回望三载光阴,溺水之殇的数字如荆棘般刺目,且逐年疯长。
2023年,国家有关部门的档案册冰冷记载:全国溺水事故17504起,吞噬生命30456条,致伤54132人。最令人心碎的是,那些未及绽放的花朵——儿童与少年——竟成殇逝的主体。
2024年,溺亡人数竟飙升至约5.7万,其中56%是未及弱冠的少年,无数家庭的欢宴戛然而止,化作灵前不熄的烛火。
截至2025年的此刻,冰冷的统计依旧高悬:约5.7万生命沉入水底,稚嫩的面孔占据七成——这意味着,每天,都有156双父母的手,徒劳地伸向再也无法拥抱的虚空。
这些数字,是戛然而止的笑语,是餐桌旁永久的空缺,是相册里被泪水洇湿的、凝固在夏日的笑靥。
在秦东大地,黄河的臂弯里,悲剧同样如寒星般刺骨。有孩童临水失足,幸得路人援手;亦有青春生命倏忽沉没,唯留亲人撕心裂肺的恸哭在河面飘荡。几个刚脱下校服的初中生,嬉闹着踏入浅湾,转瞬被暗流吞没;金榜题名的少年,在灌溉渠清凉的诱惑下,被湍流卷向永恒的黑暗;为救爱子奋不顾身的父亲,自己却未能触到归岸;还有那追逐落水玩具的稚童,一脚踏入深渊,让父母在下游的泥泞中,颤抖着辨认那小小的身躯……这些事故,如同楔入骨缝的冰凌,每一次回想都带来刺骨的警醒——而它们本可避免,若“远离无安全保障水域”的提醒能被牢牢记住。
此刻,韩城秦东救援中心队员们身上的橙色救生衣,便成了浊浪边最灼目的生命灯塔。他们巡弋河岸,手中的宣传单被河风翻阅,那上面印着的是用血泪淬炼出的生命铁律:
忌孤身犯险:孩童与不善泳者尤甚。那些结伴嬉水的少年,若记得此条,岸边便不会瘫倒哭至昏厥的双亲;
忌野水之魅:投身有救生员值守的水域。野河的暗流从不示警,而泳池高椅上的守望者,是危难时分的诺亚方舟;
忌酒疲入水:酒精麻痹神经,疲惫消蚀气力。此刻近水,无异与无常对弈;
忌逞勇妄救:遇抽筋莫慌,仰漂呼救;见人落水,智字当先。寻长竿、缚空瓶为浮具,冷静远胜莽撞;
忌片刻离眼:为人父母者,视线即生命线。低首刷屏的瞬息,追逐皮球的稚子或许已滑入深渊。
这些箴言,与“世界防溺水日”的提醒一脉相承,早已被韩城秦东救援中心队员们熬煮成日常的叮咛,融入骨髓。校园里,他们将前四条化作朗朗上口的歌诀;社区公告栏上,为带娃的父母重重圈出第五条。河岸矗立的警示牌,被烈日漂白,复又被责任一次次漆亮——牌上的每一条规诫,都对应着一个沉没的夏天。因为,最成功的救援,是让救援本身成为“冗余”,是让“不野泳、防溺水”的意识,比任何救生设备都更先抵达人心。
暮色四合,河水渐凉。夕阳熔金,将救援艇的剪影长长地投在粼粼波光之上,宛如一尾沉静守护的鱼。韩城秦东救援中心队员们归整器械,救生衣上的反光条在渐浓的夜色里倔强地闪烁着微芒,如同不灭的星子。他们深知,明日,诱惑的河水依旧会召唤着行人。但只要“7月25日世界防溺水日”的提醒能被铭记,只要这些浸透血泪的叮咛能在心田扎根,只要“生命仅此一次”的钟声在灵魂深处长鸣,便会有更多身影,得以安然步入家园温暖的灯火,而非沉入永恒的寒夜。
正如宣传单末尾那朴素而沉重的祈愿:唯愿每个夏天,只有蝉鸣与欢笑,不见水畔遗恨。那些跃动在河岸的橙色身影,那些被千叮万嘱的规则铁律,所求无他——唯愿“平安”二字,成为这个溽暑,最珍贵也最寻常的馈赠。毕竟,在生命无垠的旷野上,“平安归岸”才是对守望最深情的回响,也是对“世界防溺水日”最好的践行。
【作者简介】
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古稀未伏枥。退役军人、退休警察,中共党员。半生戎马淬铁骨,解甲笔耕仍执戈:数百篇文学及新闻作品见诸报端,散文《老巷里的善念》获2025年“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兼任职工摄影协会光影逐梦人,投身秦东救援、退役军人服务、红十字三支志愿队伍,以志愿者身份始终冲锋在前;更以数十载热忱为“月老”,牵成百余美满姻缘。四徽铭心:军徽烙魂,警徽铸志,党徽涤念,志愿徽暖众生。黄土地的沟壑间,他如生命棱镜,折射赤诚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