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的传说
作者:王贞强(甘肃)
石羊古城的模样,是我打记事起就刻在心里的。那座长方形的城,城墙厚实得像老辈人讲不完的故事,顶面宽得能让两驾马车并排跑,车轮碾过的痕迹里,仿佛还藏着古时候的吆喝声。四角的城楼孤零零地戳在那儿,墙缝里钻出来的野草在风里摇晃,大人们说,那是早先放哨的地方,夜里静了,能听见城楼上传来巡逻兵的脚步声。
城门是真沉啊,老厚的木头门,黑漆早就掉光了,露出深褐色的木纹,门上的大圆钉子锈迹斑斑,仿佛述说着古老的历史,粗大的铜环被摸得锃亮。大人们总说,关这门得好几个壮汉一起使劲,“吱呀”一声能传到村头。城外面围着一圈城壕,我们都叫它“城壕沟”,虽说我记事时水已经干了,但沟又深又宽,站在边上往下看,能想象出当年护城水绕着城墙流,像条银带子把城护得严严实实的样子。
古城门口的石羊、石马、石狗,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尤其是那只石羊,青石雕的,公羊的犄角在头顶绕了三圈,又粗又壮,阳光下泛着冷光。这些神兽的来历,藏着张连登的传说——听说他祖上在官场受了挫,一路逃到石羊,是城里姓王的大户人家收留了他们。后来夫妻俩生了孩子,一代代传下去,到了张连登这辈,在乾隆年间做了官。他回来给爷爷修祖坟,请了山西的石匠,雕了这些石羊、石马、石狗,还有石马槽、栓马桩‘,排场得很。
石羊凹原是片古墓群,我小时候还能清晰记得那儿的样子。只是赶上“破四旧”,坟被挖了,石碑、石兽被推倒打砸扔在荒地里。后来那儿种上了苜蓿,成了放牛放羊的地方。我跟着大人去放羊时,总在苜蓿地里看见散落的棺材板,有的扔在路边,有的卡在田埂边。大人们反复叮嘱:“走路当心,别踩着棺材板,绕着走。”我每次都吓得攥紧羊鞭,眼睛盯着地面,那些发黑的木板在草丛里若隐若现,成了童年里既模糊又深刻的记忆。
再后来,为了耕地种庄稼,那些棺材板不知被挪到了哪里,古墓群的地被整平了,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而那些石羊、石马,被人从荒地里搬到了古城门口,两排摆得整整齐齐,像站岗的卫兵。可没几年,这些石兽被镇原县文化馆拉走了,古城门口一下子空了,只剩下城墙和城门,在风里默默站着。再后来雄伟的城墙也被挖倒,只剩下一小半截站立在原地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一切。
关于石羊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张连登给祖上修墓立碑,叫石匠雕刻很多神兽护佑祖上,这些石兽站在墓地,到了晚上就开始跑到田间地头拉粪撒尿,保护青苗,年年丰收。被周边的一个张员外得知,气愤不已,便带人在晚上等神兽出来时打砍神兽,使得神兽大受伤害,而张员外因砸石兽时用力过猛,石锤被反弹起来砸在了自己的脑门上一命呜呼。从此石兽晚上也不再出来了。但身上的伤㡾永远留在了石兽的身体上。
听老人讲石羊的名字就是因为这些神兽而得名。每次想起那些绕着三圈犄角的石羊,想起苜蓿地里的棺材板,想起张连登的故事,就觉得这片土地的名字里,藏着数不清的时光。它们或许被风刮过,被雨淋过,被人挪动过,但石羊的影子,早就刻进了每个在这里长大的人心里。
作者简介:原名:王贞强,笔名:兰之韵 字:沁之 号:镇原山花 春城醉客 书斋号:蘭馨草堂 文艺爱好者!中外诗人,诗韵墨语等平台签约诗人!喜书法,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