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浮光
开春后,来青溪镇的人越来越多。
程默每天清早推开院门,总能看见三五个陌生人举着相机在门口徘徊。她的老宅成了"网红打卡点",那些她精心描绘过的雕花门楣、青砖黛瓦,现在被无数手机镜头对准,闪光灯此起彼伏。
"程老师,能摆个画画的姿势吗?"一个戴渔夫帽的年轻人不由分说地把相机怼到她面前。
程默条件反射地抬手挡住眼睛,画具袋"啪"地掉在地上。年轻人连连道歉,她却已经转身回屋,重重关上门。门外传来嘀咕声:"...脾气真怪..."
赵阿婆拄着拐杖进来时,程默正蜷在画案前修复一幅古画,手腕微微发抖。
"丫头,"老人从布袋里掏出几个还热乎的烧饼,"县里刚来的通知,要给你这老宅挂牌呢。"
程默的笔尖顿在绢布上,洇开一小片墨渍。
"知道你烦这些,"赵阿婆倒了杯茶推到她手边,"可人家省文物局副局长亲自来,总得露个脸吧?"
程默盯着茶水中旋转的茶叶梗,想起父亲生前最讨厌官场应酬。她轻轻摇头,继续低头修复画中那只残缺的仙鹤翅膀。
第二天上午,院门口果然热闹非凡。红色横幅拉在梨树下,几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台阶上讲话。程默穿着父亲留下的靛蓝布衫,安静地站在人群最后面。当被邀请发言时,她只是鞠了一躬,便退回阴影里。
"这位就是程默女士吧?"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拦住她,"我是省报文化版的周维,想给您做个专访。"
程默猛地抬头,茶色镜片后的瞳孔骤然收缩。尽管十年未见,那个声音仍像一把钥匙,轻易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第七章 旧影
周维似乎也认出了她。他扶眼镜的手僵在半空,喉结上下滚动:"...默默?"
程默转身就走,却被他一把拉住手腕。这个动作让周围记者们兴奋起来,相机快门声连成一片。她挣脱不开,只能任由他拉着穿过人群,躲进后院工具间。
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松节油和尘土的味道。周维的呼吸声很重,程默能闻到他身上依然用的那款木质调香水,混合着淡淡的烟草味。
"我不知道是你,"他声音发紧,"报社只说派我来采访'钉子户画家'..."
程默背贴着墙,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墙皮。十年前离婚时,他也是这样说的:"我不知道画展对你这么重要..."那时她刚失去孩子,又因情绪崩溃搞砸了人生最重要的个展,而本该陪在身边的丈夫却在采访某个明星画家。
"你...还好吗?"周维小心翼翼地问。
程默突然笑了。这个笑容让周维脸色煞白——他太熟悉这种没有温度的笑,是他们婚姻最后日子里她的标配。
工具间外传来赵阿婆的喊声:"程丫头!副局长要跟你合影!"
程默趁机拉开门冲出去,却碰掉了周维的笔记本。一沓资料散落在地,最上面是她的老宅素描复印件,下面却露出一角泛黄的照片。她弯腰去捡,照片上的画面像刀一样刺进眼睛——年轻的她站在《静潭》前领取青年艺术奖,周维搂着她的腰,两人笑容灿烂。
那是她流产前最后一张合影,也是她艺术生涯的巅峰时刻。
第八章 碎瓷
挂牌仪式后的晚宴,程默借口头痛没去参加。她跪在父亲灵位前,一整天没动。
《静潭》——她几乎忘了这幅画的存在。那幅用三个月时间描绘深山幽潭的大幅水彩,潭水清澈见底却又深不可测,就像她曾经对艺术的热情。评委会说她在"静谧中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
后来潭水干了。先是意外怀孕打乱创作计划,接着是流产大出血,医生宣布她再难受孕。最绝望的时候,经纪人通知她画廊决定取消个展,因为新作"缺乏灵魂"。而周维,她以为会理解自己的丈夫,正忙于一篇重要采访,连医院都没来及赶回。
程默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她曾经最珍视的东西:获奖证书、展览画册、艺术评论剪报...最底下是卷起来的《静潭》草图。她颤抖着展开泛黄的纸页,那个会为一片光影激动不已的自己,陌生得像个前世的身影。
夜深人静时,程默突然疯狂地翻出所有颜料和画具。她撕开一幅未完成的山水,在背面重新绷上画布,调色刀狠狠刮开颜料管。但手腕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那些色彩、线条、构图,全部凝固在记忆里,像冻住的潭水。
"啊——"一声嘶哑的尖叫划破夜空。程默自己都吓了一跳,她已经太久没有发出过这样大的声音。调色板砸在地上,五颜六色的颜料溅得到处都是。
天蒙蒙亮时,赵阿婆推门进来,看见程默蜷缩在画架旁睡着了,脸上挂着泪痕,手里还攥着那幅草图。老人叹了口气,轻手轻脚地生火熬粥。
程默被米香惊醒时,发现灶台上温着一碗药粥,下面压着张字条:"痛要出声。——赵阿婆"。
第九章 回声
周维在镇招待所等了三天。
每天清晨他都去老宅门口守着,看程默背着画具出门,远远跟着她去写生。她画山,他就坐在十米外的石头上记录;她休息,他就递上一瓶矿泉水。两人默契地保持着距离,像两个互不干扰的磁场。
第四天下午,程默突然转头看他:"别跟着我了。"
这是十年来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声音嘶哑,像久未开启的门轴。周维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急忙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我...我带了《静潭》的照片...还有当年那些评论..."
程默的画笔掉在溪水里,被湍流迅速冲走。周维慌忙去捞,差点滑进河里。当他湿漉漉地爬上岸,发现程默已经收拾好画具准备离开。
"默默!"周维抓住她的手腕,"至少告诉我,你还画画吗?"
程默静静地看着他,突然扯开自己的衣领——右侧锁骨下方,露出一道十厘米长的疤痕,像条狰狞的蜈蚣。"子宫摘除手术,"她平静地说,"大出血。"
周维像被雷击中般僵在原地。当年他赶到医院时,手术已经结束,医生只说"情况稳定"。没人告诉他这个。
"我不画画,因为看不见颜色了。"程默继续说,声音轻得像在讲别人的事,"整整两年,世界是黑白的。后来慢慢能看见些色彩,但再也调不出想要的颜色。"
她弯腰捡起周维掉落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关于她的采访记录:"别写这些。写写老宅吧,它们比我有故事。"
周维摘下眼镜擦了擦,突然说:"我还戴着婚戒。"他伸出左手,那枚简单的银圈已经发暗,"不是故意的...就是摘不下来..."
程默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阳光给它们镀上一层金边。她想起父亲常说,山不说话,但风过时会回应。
"明天来吧,"她转身离开前说,"我给你看些东西。"
第十章 显影
程默给周维看的,是父亲留下的一箱残画。
"他晚年手抖得厉害,很多画没完成。"程默小心地展开一幅破损的山水,"我想修好它们。"
周维专业地检查画作状况:"需要专业的修复师指导。我认识省博物馆的..."
"不用。"程默打断他,"我自己学。"
她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里面全是关于古画修复的摘抄和心得。周维惊讶地发现,这些字迹工整得像印刷品,完全不似她从前龙飞凤舞的签名。
"你变了。"他脱口而出。
程默微微一笑:"人都会变。"这是重逢后她第一个真心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周维以采访为由留在了青溪镇。他帮程默整理父亲的画作,联系修复材料供应商,甚至说服报社做了一期传统民居保护的专题报道。程默渐渐不再抗拒他的存在,有时修复到深夜,他会默默递上一杯热茶。
某个雨后的傍晚,程默突然问:"为什么还戴着戒指?"
周维正在整理照片,闻言手指一颤:"开始是舍不得,后来...就成了习惯。"他抬头直视她的眼睛,"就像你不再说话,我猜也是习惯?"
程默没有回答。但那天晚上,她十年来第一次梦见了那个未出世的孩子——不是血淋淋的手术台,而是一个模糊的小身影站在《静潭》边,朝她挥手告别。
第十一章 发声
省报的专题报道引发了更大反响。一家国家级媒体派团队来青溪镇拍摄纪录片,点名要采访程默。
"我不去。"程默对周维说。
"他们可以只用画面和旁白,"周维劝道,"但你的故事值得被听见。"
程默摇头摇到一半,突然看见赵阿婆在院子里接待游客。八十七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正向一群大学生讲述老宅的历史。阳光下,她的白发像一团银丝,每根都闪着坚韧的光。
"...我去。"程默轻声说。
拍摄当天,程默穿上了那件靛蓝布衫。面对镜头,她起初只是简单回答导演的问题,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但当话题转到老宅保护时,她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沉默不是逃避,"她抚摸着一根修复好的门柱,"而是另一种守护。这些老物件不会说话,但它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导演突然问:"听说您曾经是位很有前途的画家,为什么放弃?"
现场一片寂静。周维想上前打断,程默却抬手示意不用。她缓缓卷起袖子,露出手腕内侧一道淡白的疤痕。
"我曾经以为,失去孩子和绘画能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她直视镜头,声音清晰而平静,"但青溪镇教会我,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就像这些老宅,看似无用,却承载着无法替代的价值。"
拍摄结束后,周维在梨树下找到默默流泪的程默。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递上一张纸巾。程默接过时,两人的手短暂相触,又迅速分开。
"谢谢。"她说。
周维摇摇头:"该说谢谢的是我。"他指了指心口,"为了这个。"
当晚,程默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她打电话给县文化馆,提出将父亲的老宅改造成"传统民居与绘画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公益艺术讲座和展览。
"名字想好了吗?"馆长兴奋地问。
程默望向墙上那幅刚修复好的父亲遗作——《静水深流》:"就叫'静水堂'吧。"
尾声
立夏那天,周维要回省城了。临行前,他帮程默在静水堂挂上了第一场展览的横幅:"故园新梦——程默父女联展"。
"下个月有个重要的艺术论坛,"周维装作随意地说,"要不要一起去?在青岛,能看到海。"
程默正在调整一幅画的灯光,闻言手指微微一顿。她想起十岁那年第一次在画册上看到的大海,想起《静潭》里那些她再也调不出的蓝色。
"好啊。"她听见自己说。
周维惊讶地抬头,正对上程默含笑的双眼。阳光透过梨树的枝叶,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一片波光粼粼的海。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