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于公元前905年被周孝王(西周第八位君主)封于秦邑(今甘肃天水),成为周朝的附庸。此后,秦人在西陲地区逐渐发展壮大,与西戎等少数民族长期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过程中,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国。秦国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得以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 从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封为附庸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历时684年,共有37位君主。经历九都八迁。
第一次迁都:从西犬丘(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一带)迁至秦邑(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标志着秦国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为秦国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
第二次迁都:从秦邑迁至汧邑(陕西省陇县南)。此次东迁是秦国向关中地区迈进的重要一步,为秦国后续在关中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次迁都:从汧邑迁至汧渭之会(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为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加强了与关中地区的联系。
第四次迁都:从汧渭之会迁至平(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平阳作为秦都的时间虽然较为短暂,但在这一时期秦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秦国后续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第五次迁都:从平阳迁至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雍城是秦国历史上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长达近300余年,历经19位君主在此执政。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为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次迁都:从雍城迁至泾阳(陕西泾阳县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为秦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七次迁都:从泾阳迁至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魏国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为秦国重新夺回河西之地创造了条件。
第八次迁都:从栎阳迁至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咸阳成为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雍城的“四山”一般指的是雍山(千山余脉)、陇山、北山(可视为玄武靠山)、西山(可视为白虎肃杀镇守之山)
“五水”通常指的是汧水、渭水、漆水、岐水、雍水。
雍城作为秦国故都,从春秋时期,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 年),秦国都城从平阳迁至雍城。此后的 294 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国在此处共经历了 19 位国君,在这里完成了崛起、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进程。(炭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