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隶书以其独特的韵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张德奇先生,这位来自山东省嘉祥县的书法大家,便是当代隶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他以岁月为墨,勤奋作笔,在书法之路上潜心探索,用灵动而厚重的笔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张德奇先生于1944年7月出生,自幼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对书法的热爱,如同一颗种子,在他的心底悄然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尽管年少时条件有限,但他凭借着对书法的满腔热忱,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书法研习之旅。他四处寻觅书法范本,日夜临摹,不断汲取古代书法大家的精华。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他都反复揣摩,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退休前,张德奇先生在卫生局任职,但他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毛笔。工作之余,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书法创作中。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沉浸在隶书的世界里,日夜临池,四季耕笔不辍,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都融入到了笔墨之间。这份执着与坚持,成为了他书法艺术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张德奇先生的书法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2011年,他加入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在这里,他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书友,大家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同进步。2014年,他加入嘉祥县书协,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书法视野。2015年,他担任济宁经开区书协理事,积极参与各类书法活动,为当地书法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6年,他成为北京兰亭书画院院士,并获评国家一级书法师,这不仅是对他书法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书法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他还陆续加入了多个书法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在书法风格上,张德奇先生的隶书以汉碑为根基,深入研究《曹全碑》的典雅秀丽、《张迁碑》的方整古朴、《石门颂》的豪迈奔放,将这些经典碑帖的神韵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隶书作品,既具有传统碑刻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书法艺术的表现力。行笔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笔法灵活多变,兼具灵动与厚重,蚕头燕尾,波磔分明,线条凝练而富有弹性,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在章法布局上,他不拘泥于传统,灵活多变,巧妙地运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虚实关系,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美感。
张德奇先生的隶书作品,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深知,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文化底蕴融入其中,使每一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他的作品,或雄浑大气,展现出豪迈的气魄;或古朴典雅,流露出文人的气质;或灵动飘逸,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无论是大幅的榜书,还是精致的小品,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近年来,张德奇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全国性书画展中屡获佳绩。2016年,他荣获第五届全国老年书画展入选证书;2017年,他的作品在“喜庆十九大·建军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展”中获入选奖,并赴北京展出。此外,他还先后被授予“杰出华人书画家”“共和国红色艺术家”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的结果。他的作品不仅得到了专业评委的认可,也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收藏。
除了专注于书法创作,张德奇先生还积极参与书法交流活动。他经常与其他书法名家交流切磋,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他也乐于指导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将自己的书法技艺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看来,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书法人的共同努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热爱书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尽管年逾八十,但张德奇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开朗善良的性格和强壮的身体,使他能够积极组织参与各类书画活动。他的书法之路,是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之路,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张德奇先生将继续在书法的世界里驰骋,用他的笔墨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的书法作品,也将如同一座座艺术的丰碑,屹立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供后人敬仰和学习。
《赞张德奇先生隶书艺术》
汉隶寻源溯古碑,墨痕深印岁华迟。
临池不辍晨昏里,悟得曹全与张迁。
曾执丹笔尘中役,退隐犹耕砚上田。
书友相携添雅趣,兰亭载誉誉空前。
蚕头燕尾藏真意,疏密虚实见匠心。
八十豪情仍未减,书香长伴夕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