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南 朗诵:谢东升
编辑和音乐合成:杨建松

骄阳似火,几无阴影的时刻
我们前去拜谒,她不再沉默
——题记

大地在转动
我在大地上行走
日升月落,我在风雨自甘的人间
春花秋实,我看着万物簇拥着人类
一代又一代,从大地上走过

有人赞美你在风中行走
赞美飘扬的秀发、摇荡的衣裙
有人赞美你含泪的微笑
赞美流畅的言辞、芳香的呼吸
谁在注视往来无声的人群?
谁在凝望无言的草树、沉寂的山水?

你从人群中走出来,站在那里
第一眼就让我看见大地的身影
光掠过你的肩头,勾勒出苍茫的轮廓
凭着你轻盈亲和的身姿
青铜散发着泥土的温柔、钢铁的豪迈
有时,涵泳的沉默胜过滔滔雄辩
有时,悄然退场高于喧嚣的虚名
千年一瞬,你让我饱饮这生命之水:
星月在天空行走
船在大海上航行

大地慷慨,大地从不争辩
凭着你,大地发出母亲的祝福
多少儿女向她隐隐含笑的脸庞
奉献出生生不息的美:
群山、河流,在雕刻
旷野、森林,在打磨
以召唤,以拥抱,以亲密的交谈
以牺牲,以变革,以忏悔和自新
笑对荣耀,笑对所有的苦难
让自尊的美变得更加自信!

大地在转动
转动就是大地的语言
与花朵一起仰望闪烁的星辰
与日月一道呼吸浩瀚的宇宙
教堂、庙宇、经典,所有的建筑
都归入一轮夕阳的怀抱

又一个百年过去了
坐在大地的一角
我久久凝望那座雕像
她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是大地上行走的人!
我站起来,迎着她走去:
我是大地上行走的人!

2025年7月12日于京北春风堂
《行走的人》赏析
DeepSeek
这首《行走的人——怀念一座雕像》是一首充满哲思与人文关怀的现代诗,通过"行走"这一核心意象,构建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宏大叙事。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
一、空间结构的交响性
诗歌构建了垂直(大地-人类-星空)与水平(行走-凝望-转动)的双重空间。开篇"大地在转动"与结尾"转动就是大地的语言"形成环形结构,而"教堂/庙宇/经典"的横向罗列又与"一轮夕阳"的垂直投射构成十字坐标,这种空间张力使青铜雕像获得了四维时空的立体感。
二、物质性的诗意转化
诗人将雕塑的材质特性升华为精神符号:"青铜散发着泥土的温柔"实现金属向有机物的转化,"钢铁的豪迈"则完成工业意象的诗性提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光掠过肩头"的描写,将静态雕塑转化为动态的光影剧场,呼应了罗丹"艺术即光影"的创作理念。
三、行走哲学的三重奏
物理行走:雕像拟人化的"从人群中走出来";精神行走:"星月在天空行走"的宇宙尺度;文化行走:"又一个百年过去"的历史维度。这种多层次的行走意象,暗合海德格尔"此在"的栖居哲学,又带有东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四、对话结构的创新性
诗歌通过三重对话构建叙事:显性对话:"我"与雕像的相互走近;隐性对话:雕像与大地母亲的能量交换;终极对话:"生生不息的美"与"浩瀚宇宙"的共振。这种复调结构使诗歌获得戏剧张力的同时,保持了抒情诗的纯粹性。
五、时间政治的隐喻
"百年"刻度与"千年一瞬"的并置构成独特的时间修辞。诗中"牺牲/变革/忏悔"等词汇链暗示了现代性语境下的历史反思,而"自信的美"的提法,则是对启蒙精神的当代诠释。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延续了冯至《十四行集》以来中国现代诗对"行走"母题的探索,又以雕塑艺术为介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的新范式。诗中"微笑面对苦难"的表述,既包含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感,又具有道家"柔弱胜刚强"的东方智慧,展现出全球化时代汉语诗歌的融合创新能力。
(2025年7月15日)

作者:牧南,诗人,小说家,著有诗集《爱雨潇洒》《金玫瑰》《望星空》,长篇小说《玫瑰的翅膀》《姐妹船》等,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评论。其诗歌以自由精神和浩然之气著称,小说富有诗意,追求崇高与优美的统一。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气息和深邃的象征内涵,通过朗诵广泛传播,诗剧《雪凤凰》《大山魂》等由众多艺术家朗诵,在学习强国等媒体播出;青春诗会版《雪凤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在全网直播,反响热烈。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音乐设计和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四年阅读已逾两亿多;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插图设计:杨建松+豆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