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拾遗(二)
为使挽弓如满月 愿将鸣镝绽河湟
乐都南山牛角弓制作技艺
乐都南山牛角弓制作技艺与南山秦腔同批次列入青海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成功报批是与精心制作默默坚守的马国财、王金元、罗生荣、马苏明、王玉红等弓匠的努力分不开的。经历岁月滋养的南山牛角弓折射出这一带人们对古老的民俗及这种技艺的钟爱与传承。
一、历史沿革
河湟羌人以畜牧业为主,且勇猛剽悍,在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中有记载:“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河湟剑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河湟战事频繁,不管部落间的冲突厮杀,还是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娴熟高超的弓箭技能是获胜的必要保证,习射成为军事中主要项目来操练。吐谷浑、南凉、吐蕃、唃厮啰、西夏等以骑射立国,弓矢成为作战重要利器,尤其是鲜卑族秃发部在河湟地区建立王国后,崇尚骑射,选士拔才,必先弓马。故而,做弓、修弓已成为延续至今的古老技艺之一。
数百年来,乐都地区每年都举行规模空前的北山跑马、南山射箭活动。至今,骑射古风犹存。也许历史渊源与南凉“善骑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形成独特的骑射文化。同时由于该地区多民族聚居,受南山射箭影响,当地汉、土、回等民族也渐渐喜欢上这项运动,并逐步形成“人人能骑射,户户备良弓”的风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这项活动所使用的弓箭首当其冲。弓箭,对材质和工艺要求极高。当地广为流传“一弓二箭三手段”、“箭再端翎毛要扶持”等反映对弓箭极高要求的俗语。弓箭制作工艺讲究用料严格,弓体由内到外用牛角、黑刺木(或桑木)、牛筋、桦树皮等制成;箭杆用当地松木,箭体尾翎(箭羽)选用黑鹰翎和雕翎,其它羽毛次之。
乐都南山群众对弓箭非常尊重,平常不射时供在家中最显要地方,不容亵渎,需要时则更为敬重,要举行集体祭弓箭仪式。祭弓箭仪式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十三举行,据说这天格萨尔出征并取胜的日子。这一天各村箭手身着民族服装,背上弓箭,来到俄博前燃起桑烟,献上祭品虔诚叩拜。众箭手围着俄博转完三圈,举着弓箭高喊着奔向村里集合点,并开始烧箭茶商议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和射箭活动计划。
这种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传统体育活动便催生了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的延续。古时候的制弓过程由于历史久远无法考证;近期,从这些传承人的言谈和家谱中我了解到南山牛角弓制作略同的传承过程和制弓程序。
二、传承谱系
乐都南山牛角弓制作技艺以省级传承人马国财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为例简述如下。
马国财出生于一个传统牛角弓制作的“弓匠”世家。清朝光绪年间马国财的祖太爷马尚有,是一位传统牛角弓的制作者。每到农闲时候,经常维修村庄周围人们损坏的弓箭,有时还独自制作弓箭。为了制作一张好弓,他遍寻名师,偷师学艺,在传统牛角弓制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弓一张”。生于1909年的爷爷马秉福,从他祖太爷那里得到真传,将牛角弓制作技艺发扬光大。爷爷千方百计打听、寻觅清代武馆用过的“巴厘弓”(古弓名),然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环境、人们需求进行了本地化的改造,将其尺寸、大小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仿照“巴厘弓”的构造、质地材料做成了两种适合不同用途的牛角弓:一种是大弓,主要用于日常娱乐以及锻炼身体;另一种是马弓,主要适用于骑射和小孩锻炼身体。1927年,马国财的父亲马建邦出生后,从小在牛角弓制作的家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也成为了牛角弓制作的高手。
马国财继承了父辈的传统手艺,又顺应时代满足客户多元的需求,成为青海省内这一地区的家喻户晓的牛角弓制作的著名“手艺人”。马国财在祖辈的影响下,12岁就跟爷爷和父亲学习如何制作牛角弓,20岁就能独立完成传统牛角弓制作的全部流程。现在的马国财的传统牛角弓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做的弓尽可能的依据古法达到精美好用的程度,在青海“弓匠”行列中独树一帜。2015年10月,马国财在黄南州尖扎县浪日传统弓箭手工制作有限公司的聘请下,为他乡指导传授牛角弓的制作技艺,并收徒6人,经过一年多的指导教学,他们最终学有所成。乐都区国财南山传统牛角弓的制作公司也相应成立,他以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弓品赢得射箭爱好者青睐和争购。
三、制弓程序
长期以来,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都离不开以下环节。
1、他们从云南、贵州等地购置水牛角、网购鱼鳔胶、桑木,颜料,还采取本地的桦树皮。冬天将桑木、榆木、牛筋等材料筹备好,春天锯水牛角,夏天铺牛筋丝,秋天再用秘制方法熬制的鱼鳔胶黏合。
2、做工十分精细。先将购置的水牛角分割成长55至60公分,宽3.5至4公分的牛角片,根据需求将牛角打磨成薄片;将牛筋敲打,砸平、分丝、用水泡软,铺到弓箭坯子上,铺8层,每一层要晾10天左右。;将桑木做成弓胎。弓胎:砍来的沙棘树锯掉前后粗细不均匀的两端,再用砂轮打磨使其光滑均匀;弓把:选取一块长方形木材,将其两头打磨形成20°左右;弓垫:任意选取一块木材,并根据需求将其打磨成元宝形状的木块,用沙刺木做成弓梢弓梢:选取具有一定弯曲度的木材,保留具有弯曲度的地方,然后进行加工打磨,做成弓梢;再经过水煮凉干以防变形,最后经过粘接成型,打磨油画等,在弓面上绘画出藏八宝、十三画等吉祥画案的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有时候也会按照顾客的需求,画出梅花、神龙、草船借箭、汉八宝等不同的图案,最后上弦稳定弓弦。
3、保养十分周到。成形的弓经过一年至两年时间的存放之后,如不出现其他毛病才可以投放市场。因而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创产品之一。马国财牛角弓以做工精细,柔性大,弹箭好,箭速高,不变形,精准度高等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市场需求量极大。
四、社会效应
他们制作的牛角弓除了在省内广泛应用外,还远销湾湾、河南、河北、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一定作用。如今,青海整个黄南州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在使用马国财牛角弓。众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学习传统牛角弓制作,其中就有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的孟克德力格尔,海南州贵德的才让当周等。弓箭制作技艺将以匠做体系会不断发展下去,受众人口将越来越多。
马国财牛角弓从祖太爷马尚有开始延续至今,以传统的牛角弓修理制作开始。继前清武将用过的“巴厘弓”一边折解,一边不断研究仿制,成就了南山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善于思考的马国财不断总结前人制作弓箭的经验,依古而不泥古,创新而固守传统。从祖太爷马尚有用过的简陋的生产工具锯子、斧子、刨子劈削的加工环境开始,逐步发展演变为带锯,沙带机,角磨机等现代电动工具。现有车间一座,大小四间,约有50平米,分为生产车间,以磨改为主;凉干车间,将半成品弓进行凉干;员工以家庭成员及学徒为主。
如今,这些弓匠们轻物重道,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在是以前封闭式的匠气十足的 “匠人”;而是笃行“把老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弓艺”保护好传承好的传承人。乐都南山牛角弓制作技艺也不再是深藏大山深处的“闺秀”,而是名扬天下的文旅产品。
2016年2月 央视CCTV4《远方的家。长城内外(98)》长城下的弓箭之乡、百年传统南山射箭摄制组进行拍摄宣传;
2017年青海卫视,《大美青海》栏目-一弓一箭一世缘摄制宣传;
2018年6月由青海春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在峰堆乡中心学校进行进校园非遗讲座活动;
2020年8月 中国通讯社 青海省乐都区工序繁杂的王氏牛角弓,拍摄及宣传。
乐都南山牛角弓制作技艺不仅助力于南山射箭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长足发展,而且为当地构建民族利益共同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让乐都南山牛角弓制作技艺这朵非遗奇葩永不凋谢地绽放在河湟大地吧!
作者简介
李善国,男,汉族,1957年2月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从事教育教学38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诗词学会理事,青海省书法协会会员。平素“搜韵涂鸦醉书画,调丝品竹迷华章”为自娱,仰慕前贤,林泉寻趣,以“文化养老”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