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台上石莲开—— 莲花台山名断想
文/师存保
中条山深处的莲花台,向来以“群山环抱如莲瓣”的说法,承载着山名的由来。世世代代的登山者口耳相传,将四周层层叠叠、高高低低的山峦,比作绽放的莲花,这一充满意境的想象,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渐沉淀,成为人们的共识。
今年暮春,我与朋友一同登临莲花台。那一簇被忽视千年的莲花石,经“中山哥”和“田园”用相机定格,编辑成小视频和抖音发布到网络后,引发众人关注,收获诸多点赞、认可与收藏。这不仅为莲花台名字的来历提供了新的解读,更揭开了这个古老山名贴近本源的密码。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照片与视频中的画面,撩拨起不少人的登顶欲望,也勾起了多次登临山顶的登山爱好者的好奇,他们不禁自问:为何自己从未发现那簇莲花石呢?
《梦圆莲花台》一文在《家在山河间》公众号发布后,“风景怡然户外旅游群”中署名“无心”的群友说:“莲花台我去过十多次,头一回见你拍出这堆形似莲花的石头。”于是,文章发布后的第10天,即5月10日,十几位群友相约再次登上莲花台。他们在群里分享了手环记录的攀登实时动态图,还有在那簇莲花石旁举着红旗的集体合影,以及一名女士坐在莲花石中间的小视频,并配文:“跋山涉水,只为寻觅那片莲花石。”
此后,总有人因好奇或质疑,打电话向我询问那簇莲花石的情况,以及前往莲花台的路途是否好走。
实际上,我是初次登临莲花台。“中山哥”和“田园”告诉我,他们曾多次带领外地客人登上莲花台,却从未有意探寻过莲花台名字的根源,自然也就未曾认出或发现那簇切切实实存在的莲花石。他们一直以为,此山头因四周山峦层叠连绵如莲花瓣,故而得名莲花台,也常这般向他人介绍。“中山哥”感慨道:“若不是你这次询问莲花台名字是否还有其他来历,以及山头有无类似莲花瓣的固有象征物,我俩依旧不会有认真观察和深究的意识。如此一来,这簇形似莲花瓣、被我们踩在脚下的石头丛,不知还会沉睡多久,才会被人发现。”“田园”也说道:“这簇石头从根基处向上、向外伸展,中间留出一小片平地,恰好能盘腿坐下一人,怎么看都像一丛莲花瓣。所以我赶忙盘腿坐上去,大喊了一声‘如来佛宝座’。古人想必是以这丛石头为标识,才将此山头命名为莲花台。今日能发现这簇莲花石,或许是机缘巧合,亦或是冥冥之中上天的恩赐!”
在登临莲花台之前,我对它的模样及名字的来历一片茫然。只听朋友说莲花台上有一大块较为平展的山地,甚至有人提及曾有段时间小车也能勉强开上去,这让我一直误以为莲花台顶类似舜王坪,只是规模小了很多很多;又像锥子山,但比锥子山顶大不少。此次登临,我才发现莲花台实则很小很窄,南北走向的山顶仅有七八米长、两三米宽,面积比锥子山顶可能大不了多小,且地势倾斜,布满石头,坑洼不平,唯有那簇莲花石周围相对平坦些。至于此山头为何叫莲花台,此前我一无所知,只因对“莲花”二字的向往,对平陆第二高山的敬畏,以及对大山深处的深切情怀,才渴望登上山顶,一饱眼福,慰藉情思,了却心愿。
登上莲花台,当我们围聚在山顶探寻其名字的来历时,脚下那簇并不起眼的石头,突然吸引了“田园”和“中山哥”的目光。惊喜之余,大家仔细端详起来:在山顶这不大的核心区域,六片大小适中的石头围成一圈,各自朝不同方向舒展延伸,边缘线条圆润自然,拼接处向内收拢,形成优美的弧度,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这无疑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这几片石头是从大山肌体自然延伸而出,绝非人工拼接掩埋而成。我们三人不禁感叹,这簇莲花石在山顶静卧千万年,却从未听闻它与“莲花台”的名字有直接关联,实在令人惋惜!相较于“群山环抱如莲瓣”的说法,它具有更具体、更稳定的形态,宛如大自然亲手雕琢的命名印章。
由此可见,此前流传的“四周山峰层层叠叠如莲花瓣,中心台地为莲心”的说法,是基于宏观山势的意向解读。虽契合中国山水命名“观其形、名其状”的传统,但由于山峦轮廓的模糊性,总显得有些牵强。加之受云雾晴雨等因素影响,“莲瓣”的形态时隐时现,更多时候需凭借观景者的心境去联想。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莲花台名字的溯源,新发现的这簇形似莲花瓣的莲花石,尽管被时光尘封许久,但它极有可能是古人命名莲花台的原始标识,相较于“群山环抱如莲瓣”这种基于宏观山势的写意与联想,它更贴近名字的本源。
仔细探究这簇莲花石的形态,其“六瓣”布局符合野生莲花6至8瓣的自然规律,更暗合传统莲花意象中“六出、六合”的吉祥寓意。每片石瓣的走向与角度,都呈现出自然天成的大致对称感。站在石丛边缘俯身观察,石瓣与中心基座的衔接处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仍能看出原始的整体感,显然是山体岩层自然分化的结果,绝非人力雕琢所能及。
那么,为何这样一处自然且直观的“莲花”标识,会长期被人们忽视呢?我认为这或许是地名传承中的记忆断层所致。如今,从“群山如莲”到“奇石似莲”,莲花台得名之说有了新的维度,或者说产生了新的碰撞。这并非对传统说法的否定,而是揭示了地名传承中可能存在的“记忆断层”。最初为莲花台命名的先民,或许正是因这簇触手可及的莲花石而定下此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的观察被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描述所冲淡,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更广阔的山势,用“群山如莲”的想象取代了对具体物象的关注,从而造成记忆断层。
这种“记忆断层”在地名文化中并不少见。许多山川的命名,最初都源于某一具体的标志性物象,随着环境变迁与记忆的淡化,物象本身被遗忘,仅剩下对整体风貌的概括性解读。或许是岁月的尘埃与植被的覆盖,让这簇莲花石在漫长岁月中“隐于无形”。而此次“石莲”的发现,或许是天时地利的巧合——观察探究者的好奇心与驻足的角度,恰好与石瓣的舒展方向相呼应,使得这朵“石莲”终于展露真容。“奇石似莲”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记忆断层”中的关键一环,让莲花台的名字有了更确切、更具体的物象依托。
当然,或许是历代登山者的目光多投向远方层峦,习惯从宏观视角解读山水。也可能存在其他多种原因……
诚然,山顶的那簇莲花石,毕竟是自然形成,不像人工雕琢那般逼真。但倘若您上网查阅国内那些名为莲花峰、莲花台的山脉,就会发现,凡是依据自然形成的、类似莲花的石山或石堆而命名的,咱们莲花台的这簇莲花石,确实比较相像。尽管它规模不大,但称之为“莲花石”,着实并不牵强。
或许是我太过痴迷于此,前段时间,睡梦中常与“田园”“中山哥”多次站在莲花台上,琢磨那簇莲花石。在梦境里,六片石瓣在风中静默,仿佛在等待一场迟到千年的辨认。山间云雾缭绕,“石莲”的轮廓时明时暗,却始终保持着绽放的姿态。我想,这必定是莲花台真正的起点——而非远眺时的朦胧意象。从古至今,或许正是脚下这簇与大山共生的“石莲”,以最本真的形态,为这座山刻下最初的名字。
2025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