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现乐都区)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大板山与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中。境内“一川两山十二条沟”滔滔湟水流经其间,将整个自西向东倾斜的地势划分为南北两半。川水地段平坦宽阔,风景秀丽,一块块良田阡陌相连,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和护岸林象一排排矫健的卫士挺立在湟水两岸。北山山势险峻嵯峨,群峰争奇,雄姿巍然。南山山峰层次错落,重峦叠嶂,苍劲雄奇。千百年来,有藏、汉、回、土、蒙等民族的人民在这块3050平方公里美丽而富绕的土地上开拓经营,生息繁衍。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坚强,共冋开发建设着可爱的家乡,描绘着烂漫多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乐都的林业曾经历了由兴旺到衰败的痛苦,走过了坎坷的风雨之路。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乐都境内大部分面积被松柏杨柳、桃李杏树覆盖着,郁郁葱葱,蔚然可观。然而,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这些保贵林业财富随着历史的变迁,曾不至一次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砍伐、开垦、放牧、樵采,向森林无情地索取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时,已变得林木廖落,满目凄凉了。南北两山所剩林地寥若晨星,全县森林面积只剩1.5万公顷,覆盖率仅为4.9%。大部分地块草木稀疏,童山濯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几乎到了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地步。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数万亩农田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尽管勒劳纯朴的各族农民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粮食生产上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但笼罩着他们的仍然是一片贫穷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振兴林业,为民造福”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发展乐都经济"希望在林业,出路在林业,脱贫致富靠林业”的指导思想。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奋起投入林业建设。经过四十多年的卓越奋斗,使乐都的林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落实,给乐都的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林业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重造轻管”代表了乐都林业初始节段,那么“造管并重,封育结合”的新思维则是乐都林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由随意走向理性的良好起步。三中全会后的十多年来,各族群众大搞以植树造林为中心的绿化工作,迅速改变了那种水瘦山穷的落后面貌。昔日的荒山秃岭,而今变成了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林路交错,渠树纵横的花果山。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绿树环绕的高产田,实现了“造褔子孙,荫得人间,装点山河,绿染邈川"的宿影。截止目前,全县有国有林场四个,天然林面积六十万亩,人工造林面积八十七万亩,义务植树五百三十一万株。苗圃一千七百亩,其中国营苗圃四百八十五亩。封山育林三十三万亩,四旁植树四百五十九万株,农田林网一百五十七万株。乡、村办林场二百六十九个,经营面积33698.7亩,全县森林面积由1975年的41万亩增加到79.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5年的9.8%增加到现在的18.9%。活立木蓄积量为89.5万立方米,人均3.2立方米。虽然从帐面上看林业的发展还没有把乐都人带出贫困圈,但乐都的人民已在这“禄色银行里存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莽莽林海成了乐都人越过贫穷走向福裕的路标。林业的发展,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唤星了沉睡的河山,如今的乐都山川翠绿,河水奔流,粮丰林茂,牛羊遍野,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轰响着一首首巨大的绿色交响曲。

上北山林场,这里是县城辗伯镇人畜饮水的源头。也是使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过去因森林毁坏,这里几乎菁沟断流,溪流干涸,水源苦竭。自七十年代开始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如今林地发展到二十九万亩,封山面积达一十九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7万立方米。这里已是旧貌变新颜,引胜沟河水清澈见底,溯流而上扑入眼帘的全部是悦目的绿色,绿色的川道,绿色的山岗,绿色的村庄,绿色的田禾,清新的空气散发着怡人的芬芳。如今的老爷山万木峥嵘,百鸟飞旋,山花争奇斗艳,显得风外饫绕。这真是“引人入胜恋重峡,层峦叠翠掩人家。湍湍溪流溅碧玉,莽莽林海染丹霞。耳畔时闻山禽啭,眼前尽映路旁花。直将此地山与水,堪媲桂林甲天下。”越过老爷山,更是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奇花异草遍布山岗,绿草如菌,流水潺潺,置身于此,不觉高原的苍凉,好象置身于江南早春世界,使人飘然欲醉。近几年这里成了旅游胜地,每当夏秋季节,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往游,来领略这宜人的风光,绚丽的景色。

林场场部静卧在苍松翠柏的怀抱中,原先这里人畜活动频繁,大部分林木被破坏。为恢复这片林地,林场在这里兴建围栏七千多亩,现已郁闭成林。覆盖率由封前的34.5%上升到45.7%。离场部北约3公里的东鹰嘴,从1970年开始,林业科技人员在这里进行桦树林人工栽植云杉改造,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如今满山的桦树随风摇曳,挺拔的云杉苍翠傲然。这葱笼茂盛的林地是希望的象征,它凝聚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展示了各族群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宏伟业绩。九二年清明节后的一天,随局领导杜永年和上北山林场许乃刚、孙长斌二位年轻的场长,驱車来到干树洼。这里是92年造林的重点地段。时隔数月有幸又来到这里,只见满山遍野新载的1500亩云杉布满沟壑山梁,个个挻拔向上,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站在山巅放眼望去,山峰薄雾缭绕,山坡林荫掩映,种类繁多的灌木鳞次栉比,蓊郁葱笼,青翠欲滴。俗话说:深水有海鲜,高山出山珍,上北山林区不仅是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这里也是飞禽走兽动植物的王国,站在林外高埠就能听到雪鸡、马鸡、野鸡的“啾啾”“嘠嘎”声。石峰上的麝影,密林中的鹿鸣,雪地上的狼迹时有可闻,随处可见。漫山野果采不胜采,当归、黄芪、贝母,冬春草等名贵药材多不胜收。这一切,为林区增添了无限的风姿。另外这里还有发菜、蕨菜和蕨麻,这些名贵特产不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已成为远销巷澳和日本市场的走俏货。下北山林区是我县面积最大的一个天然林区。长期以来,由于人的“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使这里的森林锐减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1978年采取了封造结合的方法,截止目前,人工造林0.85万亩,封育5万余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松柏挺秀,绿波滚滚,流水清清。1992年正值造林季节,我们一行赴下北山林区,汽车爬上蜿蜒的山路,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大饿博至林场门口约3公里的公路上新栽植的两排云杉夹道而立。眺眼望去,宛若二条绿色彩带随风飘舞,走进这隧道犹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苍劲的松树好象列队夹道欢迎我们,随风摇曵的树枝仿佛向人们频频招手致意。汽车在峰回路转的山间小路疾驰,我们来到了离场部2公里的杨二家沟。这里是91年确定开建的云杉用材林基地,去年栽植的1600亩云杉苗在灌木丛中直立挺拔,生机勃勃,成活率在97%以上。起风了,满山的枝叶抖动着,见此情景,不禁眼前展现出一幅“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风光画。忽然,一首高吭嘹亮的青海"花儿"随风飘来,“松柏树直来者杨柳树弯,刺梅花开哈者鲜艳。植树造林者加油干,把家乡绿化成江南”。顺着马国强场长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当地上百名群众正在一片灌木丛中栽植云杉苗木。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浮想联翩。是啊!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主人,正怀着把家乡变江南的崇高理想,播下了绿色的希望。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山河啊!这里的山还是那座山,这里的人还是那些人。然而他们一旦解除了精神束缚,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就会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不是吗?原先的乱石荒滩,童山荒岭,而今满山遍野林木环抱,绿色荡漾。这里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真正的春天。如今农林牧全面发展,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离乐都县城南约二十公里的瞿坊寺风景幽雅,山水宜人。寺院建筑古色古香,吸引着万千游客。更使瞿昙寺增色的是沿涓涓流水而上距寺院10公里的那宛如银屏玉阁的莽莽雪山和那苍翠的林海。这就是南山唯一的林场。因这里生长着各种各贵的药材而得名药草台林场。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肆意掠夺,这里的天然林几乎毁之殆尽。据说解放前化隆县修建寺院,马步芳批给了3万株树,却比当地头人将三万改成了三湾。结果将菊花湾、中湾、尕葫芦湾的林木砍伐一空,加之动荡年月的乱烦滥伐,给这里留下了累累伤痕重重斑迹。1962年成立林场时天然林面积尽剩5100亩。近二十年来林业系统在残存的林内开始人工造林,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16900亩。经过上千年兴衰荣辱的药草台林区,如今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昔日的荒山又披上了绿装,那片片乔灌相间的林木,那一座座绿色宝塔似的青山锁住了风沙,控制了水土流失,维护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安全,驱赶着这里的贫穷。南山的人民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告别了“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如今渠水循田流,滋润着万亩良田,给人的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在古老的乐都大地上,从巍峨的群山至湟水两岸,从水渠水庫到田间地头,从庭院路旁到沟壑沙滩到处都覆着绿色。这绿色充溢着党和政府对乐都山河的深情,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述说着建国四十三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余年来的伟大成就!
南北山在起舞,湟水河在欢唱,感谢你啊!为乐都大地涂染绿色的人们!
犹如建筑师之于楼堂,作曲家至于乐章。一个县、局林业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在领导班了更换频繁的今天,乐都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就换过多次。但人换事不变,始终不改变发展林业的方向;不改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一茬接一茬,一任一个新台阶,越干越起劲。不要追溯过去的领导,就说我们今天的县委书记杨应凯,县长田玉虎就是两位以林业立县的领导。县委县政俯及时制定出台林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指导。在林业工作的黄金季节里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临现场撸袖挥锨,在全县形成了一个“一马当先,万馬奔腾的”局面。
乐都林业至所以取得辉煌成就,这和一批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林业科技人员是分不开的。现任林业局长的将大冬就是其中的一位。1962年他林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乐都,在上北山林场,任技术员,场长,一干就是20个年头。他深深地爱着林场的一草木,谁人不曾生儿育女?他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乐都的林业事业,正是“昭华热血深沉泪,绿水青山慰心田”这两句话也无法完全表达他的艰辛和对林业的赤诚之心。如果不是调他当局长,他满以为可以伴随着林场的一草一木走完人生之路的。担任局长以来,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廉洁奉公,一心扑在林业工作上,为乐都的林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的贡献,这是人们有口皆碑的!
副局长杜永年是一位心胸开朗而又坚强的汉子,突发性疾病使他住进了医院,但治疗未愈他就出了院,投入了紧张的林业工作。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山巅,还是偏僻的乡村林场都可以寻觅到他的足迹!
被人们誉为"森林卫士”的林业公安派出所的干警们,人称是“铁面无私的包公”这真是对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群峰起伏的南北两山连绵的林区里,在绿色覆盖的湟水河谷,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冰天雪地,人们常可看到有这样一批人警惕地查看着每一处可疑的地方。巡行在无边的森林里。饿了啃一口干馍,喝了双手捧起深山的泉水喝上几口。杂色的衣服表明他们并不是战争时期搜捕敌人的战士,他们是林区的护林员,是森林的保卫者,他们中间有20出头的小伙子,也有年近花甲的老者。李生文,三十多年夫妻分居,常年在林区育苗护林,有次我问他:“你快六十的人了,喝生水吃冷馍能受得了吗?”他只是笑着对我说了句“惯了”望着他那两鬓的白发和抖动的嘴唇,谁又能说得清这一句轻挡淡写的“惯了”曾包含了多少生活的艰辛?
乐都林业的今天并不是它的峰巅,乐都人并没有就此满足。伴随着历史的碾转脚步,和着时代的旋律,勤劳智慧的乐都各族人民,必将把家乡的山河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简历
李积祥,字德林,号江原士卒。男,汉,1950年10月出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应征入伍,服役于青海省玉树州兰州军区独立骑兵支队任战斗班班长。1973年3月复员后入青海师范大学深造。毕业后分别在乐都区教育系统和林业系统工作。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爱好诗词文学和书法,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乐都区诗词学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书法协会会员。所作诗词曾获得过青海省诗词学会一等奖。武汉市今古传奇杂志社优秀奖,青海河湟文学"开拓杯”文学艺术三等奖。海东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海东时报社"新海东,新梦想”有奖征文二等奖。书法作品曾在青海省第二届丝路花儿艺术节书法展中入展。分别获得过青海省诗词学会书法展及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办事处举办的"金秋老年书画展”活动中分别荣获第二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