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蜂拥
杜青山没想到"火"是这个滋味。
先是县电视台,接着是省报,最后连央视农业频道都派了人来。他的小院从早到晚挤满陌生面孔,摄像机镜头像黑洞洞的枪口,时刻瞄准着他的一举一动。
"杜老师,能摆个喂羊的姿势吗?""老杜,看这边笑一个!""杜大叔,您对乡村振兴有什么看法?"
问题像夏天的蝗虫般扑来,杜青山只是沉默地往羊槽里添草料。大角烦躁地用角顶开凑得太近的记者,引发一阵夸张的惊呼和快门声。
最麻烦的是那些商人。一个自称奶制品公司副总的中年男人,连续三天蹲在羊圈外,递上的名片镶着金边:"杜师傅,只要您授权我们使用您的形象,每年保底五十万!"
杜青山把名片还回去:"我的脸不值这个钱。"
第五天清晨,他发现黑耳朵不肯吃草,乳房胀得发亮却不让小羊靠近。兽医检查后说是应激反应:"羊群受惊太多,得安静休养。"
当天下午,杜青山在院门口挂了块木牌:"放牧时间,谢绝访客"。字是用烧焦的树枝写的,下面画了只简笔山羊。
第七章 知音
秦远山找到杜青山时,他正躲在北坡的岩洞里避雨。农业大学的老教授没带伞,灰白的头发被淋得贴在额头上,怀里却紧紧护着个防水文件袋。
"杜师傅,"他喘着气递上袋子,"我分析了您过去十五年的放牧记录。"
杜青山疑惑地打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图表和笔记。有些数据旁画着红圈:"2008年冬至提前7天""2016年黄荆花期延长12天"...
"这是珍贵的一手资料!"秦远山眼睛发亮,"您记录的物候变化,正好验证了气候变化模型!"
雨停了,两人坐在石头上晒衣服。秦远山讲起他研究的"传统生态知识",说很多古老智慧比现代科技更早察觉自然变化。杜青山听着,偶尔插一句"山羊比人先知道地震"或"蚂蚁搬家看旱涝"。
"您愿意把这些经验系统整理吗?"秦远山突然问,"可以申报非遗保护。"
杜青山摇摇头:"记在纸上就死了。"他指向正在吃草的山羊,"活的东西在这里。"
老教授若有所思。当晚,他谢绝了村委会安排的招待所,硬是跟杜青山挤在羊圈旁的小屋里。煤油灯下,两人一个说一个记,直到东方泛白。
第八章 断网
送走秦远山后,杜青山做了个决定。
每周一、三、五,他彻底关闭手机和相机,带着羊群往人迹罕至的高山草甸去。那里没有信号,连护林员的小路都消失在荆棘丛中。大角熟悉这条秘密路线,总是走在最前面开路。
在这片净土上,时间仿佛停滞。杜青山躺在开满野花的草甸上,看云影掠过山谷;跪在溪边用葫芦瓢舀水喝,冷冽清甜直透心底;有时什么也不做,就听风掠过不同草木发出的声响——松涛沉厚,竹浪清脆,茅草沙沙如私语。
一个周三的午后,杜青山在树荫下打盹,被大角急促的叫声惊醒。头羊正用角顶着一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迷路的徒步客,脱水昏迷在灌木丛里。
杜青山用草药汁救了那人。醒来的年轻人自称是地理系学生,为毕业论文来考察植被。看到杜青山随身带的草药包,他瞪大眼睛:"您懂这么多植物知识?"
"羊教的。"杜青山指指正在啃食某种灌木的山羊,"它们生病时自己会找药吃。"
年轻人如获至宝地记着笔记,再三请求下周再来请教。杜青山没答应也没拒绝,只是说:"周三我在断网日。"
第九章 顾问
村委会的聘书做得很正式,红绸封面烫金字。支书念完"特聘杜青山同志为青松岭牧业合作社技术顾问"后,满屋子人等着他表态。
杜青山摸了摸聘书:"不当官,不坐班。"
"那工资..."会计拿着登记簿为难。
"不要。"杜青山起身往外走,"有事来山上找我。"
他没想到村民们真会来。最先来的是赵寡妇,她家三只母羊突然不产奶了。杜青山看了看羊吃的草料,从墙角揪了把干枯的野葱:"拌着喂。"
三天后,赵寡妇提着鸡蛋来谢他:"神了!羊奶比原先还多!"
渐渐地,来找他的人多了起来。杜青山从不收费,但会收下些自家产的蔬菜鸡蛋。他教人看羊粪辨健康,观天色知风雨,这些经验比兽医站的化验更快更准。
王胖子的小卖部成了"杜顾问咨询点",每周末挤满人。有次杜青山听见他在吹嘘:"老杜的方子,那叫一个灵!城里教授都来取经!"
他默默退出去,在门口黑板上写了行字:"问羊事,去东山坡。"
第十章 界线
合作社成立一周年庆典上,杜青山破例穿了件新衬衫。台下坐着秦远山带来的农大学生,县领导,还有当初那三个网红——他们现在专做传统技艺保护。
"请杜顾问讲话!"支书带头鼓掌。
杜青山站在话筒前,脚边粘着不肯离开的大角。他沉默太久,台下开始交头接耳。
"我养羊,"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因为羊比人简单。"
会场安静下来。
"它们不会问为什么下雨,为什么刮风。草好就吃,雨来就躲,该生崽时生崽,该长毛时长毛。"他摸了摸大角的脑袋,"人总想改这个变那个,最后把自己绕糊涂了。"
秦远山在台下轻轻点头。
"现在村里富了,好事。"杜青山继续说,"但别为了钱,把根本丢了。"
他掏出一把铜铃铛分给在场的养殖户:"放羊时挂着,别用电喇叭。羊认这个声。"
散会后,杜青山在牧场入口竖了新木牌:"静心牧区,请勿打扰"。下面用小字写着:"拍摄需预约,每日限三组"。牌子是村里木匠老周做的,没要钱,只要了杜青山一罐特制羊奶皂。
尾声
冬至那天,杜青山收到秦远山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精装书:《青松岭牧业生态志》,扉页写着"民间科学家杜青山 口述"。
他随手翻开,看到自己说过的"山羊立夏吃黄荆"变成了带坐标的植被分布图;"南坡草晚枯"配着卫星遥感图。最让他惊讶的是附录里整整齐齐转录了他二十年来的放牧笔记,连涂改痕迹都保留着。
书底下压着封信:"杜师傅,您的声音通过科学语言传得更远了。下周我带学生来学习,周三不打扰您断网。"
杜青山把书放进装杂物的木箱,想了想又拿出来,擦干净摆在爷爷的牌位旁。窗外,今年的第一场雪正静静落下,羊群在圈里发出安稳的呼吸声。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