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莫论人非,静坐
常思己过(散文)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老巷深处的茶馆里,总有些摇着蒲扇的老人。他们泡上一壶碧螺春,聊天气,说收成,讲些陈年的掌故,却极少议论街坊的短长。有年轻人不解,问为何不说张家长李家短,白发老者呷口茶笑道:"舌头长了容易惹是非,心眼静了才看得清自己。"这朴素的话里,藏着那句流传百年的训诫: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守住言语的边界
巷口的杂货店老板有个习惯,每当有人在柜台前说旁人坏话,他就默默递上一块薄荷糖。"嘴里清爽了,说话也该清爽些。"他总这样说。那些到了嘴边的刻薄话,往往在糖的清凉里慢慢消融——这恰是"莫论人非"的智慧:言语如刀,既能裁锦绣,亦能断情丝。
办公室的茶水间常是是非的滋生地。张三的晋升被解读为"走了后门",李四的晚归被猜测成"婚姻出了问题",这些未经证实的议论像蒲公英的种子,看似轻飘飘,落地却能生根发芽,搅得人心惶惶。古人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议论他人的那一刻,自己已然成了是非的参与者。就像对着山谷喊话,骂人的声音最终会反弹回自己耳中,论人非者,终会被是非所困。
真正的修养,是懂得在言语里留有余地。钱钟书先生晚年深居简出,记者上门采访,他只淡淡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他从不评价同行的著作,却在《围城》里写透了人性——不把精力耗费在议论他人上,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深耕。生活本就繁杂,与其盯着别人的瑕疵不放,不如把目光收回来,打理好自己的日子。
静坐常思己过:在自省中照见初心
夜深人静时,书桌前的台灯像盏探照灯,能照见纸上的字迹,更能照见心里的褶皱。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开始写日记,每日必记"过隙":"午正,刘锡鸿来,与语多骄慢之气","夜,观人围棋,跃跃欲试,真可谓下流矣"。那些看似琐碎的自省,像一把细齿梳,慢慢理顺了他浮躁的心绪,也梳出了晚清重臣的格局。
"思己过"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就像擦拭铜镜,擦掉的是浮尘,露出的是本真。职场上被批评时,别急着辩解"别人也这样做",先想想"我哪里能做得更好";与人争执后,别总念着"他如何不对",试着琢磨"我哪句话伤了和气"。这些细微的反思,如同在心田里除草,除掉了傲慢与偏见,才能种下谦逊的种子。
见过种兰花的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对着花盆静坐。问他在想什么,他说:"看叶子黄了没有,是水多了还是肥少了。人也一样,得常看看自己的'叶子',是不是生了骄气,长了懒根。"这恰是"静坐"的真谛:不是枯坐发呆,而是在安静中与自己的灵魂对视,在与自我的对话里,慢慢修炼出温润的性情。
两句箴言,一种人生
茶馆的墙上挂着幅字:"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常有茶客驻足观看,有人说这是封建礼教,有人却从中读出了生活的智慧。其实这两句话从不是束缚,而是给心灵松绑——少论人非,便少了被议论的烦恼;常思己过,便多了成长的契机。
就像老巷里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却更显温润。那些懂得管住嘴、沉下心的人,也会在时光里慢慢沉淀:他们说话时带着体谅,做事时怀着敬畏,在纷繁的世界里,活出了一份难得的清醒与从容。
暮色漫进茶馆时,老者收起蒲扇,茶杯里的碧螺春渐渐舒展。他说:"日子就像这茶,沉下来才能尝到真味。"想来确实如此,少些对他人的评判,多些对自己的审视,人生这杯茶,才能泡出最醇厚的滋味。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