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学院副院长办公室里,郑明将一份文件重重摔在桌上。"陈教授,我理解您爱才心切,但把研究基地设在一个乡村卫生所,由个村医负责?这太儿戏了!"
陈教授不急不躁地推了推眼镜:"郑院长,林修远虽然身在乡村,但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赵明远教授的认可。临床数据也显示..."
"数据可以包装。"郑明打断他,"我们医学院每年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研究生,现在却要把机会给一个没受过正规科研训练的村医?其他教授怎么看?"
"这正是问题所在。"陈教授叹了口气,"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都挤在大城市医院,谁去解决广大农村的实际问题?林修远扎根基层,他的实践经验正是我们需要的。"
郑明冷笑:"说得好听。我看是赵小曼那丫头片子被爱情冲昏头,您也跟着胡闹。"
"郑明!"陈教授罕见地提高了声音,"请注意你的言辞。小曼是专业的医学记者,她对林修远的评价客观公正。"
"那就按程序来。"郑明拿出一份表格,"基地成立前,我要亲自去清水村考察。如果林修远连基本的科研规范都不懂,这事免谈。"
与此同时,省教育厅的小会议室里,苏雨晴紧张地攥着项目书。今天是乡村教育创新项目的终审答辩,五位评审专家正传阅她的材料。
"苏老师,你的'1+N'模式很有创意。"一位女评委微笑赞许,"将中心校与教学点资源共享,能有效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苏雨晴刚要道谢,坐在中间的徐教授突然开口:"理论很美好,但实际操作呢?清水村小学目前只有两名教师,如何辐射周边教学点?"
"我们计划培训村小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苏雨晴镇定回应,"同时利用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前期试点已经..."
"网络?"徐教授嗤笑,"那些偏远山村连信号都不稳定。苏老师,你在省城待久了,不了解农村现实啊。"
其他评委交换着眼色。苏雨晴感到一阵窒息,但她深吸一口气:"徐教授,我在清水村任教两年,很清楚那里的情况。正因为信号不稳,我们设计了离线资源包,每周由中心校教师送教下乡时更新..."
答辩持续了一小时。结束时,女评委悄悄对苏雨晴说:"别担心,你的项目很有价值。"但徐教授临走时意味深长的一瞥,让她心里七上八下。
回到宿舍,苏雨晴立刻给林修远发消息,却收到一个意外的回复:"村里出现多例发热腹泻患者,疑似水源污染。这两天可能没法视频了。"
苏雨晴心头一紧。清水村的新水源工程才运行几个月,怎么会出问题?她正想追问详情,手机响了,是张晓玲。
"雨晴!刚听说你的答辩结束了?徐教授那个伪君子没为难你吧?"
"还好..."苏雨晴勉强笑笑,"不过项目可能要补充材料。"
"我就知道!"张晓玲愤愤不平,"刚听教研室的人说,徐教授在会上公开质疑你的项目可行性,说要'更多实地证明'。"
苏雨晴咬住嘴唇。这意味着她可能得提前结束进修回村收集更多数据,但离结业只剩两个月了...
"还有更糟的,"张晓玲压低声音,"徐教授放话说,除非你'态度端正',否则别想通过终审。"
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让张晓玲慌了:"雨晴?你没事吧?"
"我没事。"苏雨晴的声音异常冷静,"帮我个忙,查下最近回清水县的车次。我想...我得回去一趟。"
清水村卫生所里,林修远正忙着给患者输液。短短两天,已经有十七人出现相似症状:高烧、腹痛、水样腹泻。县疾控中心采样后初步判断是水源性肠道传染病。
"林医生,又送来三个!"护士小刘推着轮椅进来,上面坐着脸色煞白的老人。
卫生所已经挤不下了,林修远只好将轻症患者安排到村委会临时病房。他刚给新患者做完检查,村长匆匆跑来:"小林,县里来电话,说省医学院的郑院长明天要来考察!"
林修远手上动作一顿:"现在?村里正闹疫情..."
"推不掉啊!"村长急得直搓手,"说是来评估什么研究基地的事,县领导都惊动了。"
林修远眉头紧锁。郑明?他记得赵小曼提过,这位副院长对研究基地计划持反对态度。偏偏这时候来...
"村长,先把村西那口新井封了,通知大家烧开水喝。"他迅速写下几条防控措施,"还有,找几个人帮我挨家挨户发漂白粉,厕所、厨房都要消毒。"
夜深了,林修远还在灯下查阅资料。患者症状像细菌性痢疾,但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他想起父亲笔记里记载过一场类似的疫情,当时怀疑是化粪池泄漏污染了水源。
"化粪池..."他猛地站起来,拿起手电筒就往外跑。
新建的水井旁,林修远仔细检查周围环境。连续几天的暴雨让地面松软泥泞,他深一脚浅一脚地绕到井后方,突然脚下一滑——这里的地面异常松软,隐约有异味。
他蹲下身,用手电照向地面裂缝,心头一沉:化粪池的排污管可能破裂了!
取水样回卫生所检测,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井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还有寄生虫卵。这正是疫情的源头!
天蒙蒙亮时,林修远刚整理完疫情报告,卫生所门被推开。他抬头,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身后跟着忐忑的村长和县卫生局的人。
"郑院长?"林修远站起身,"您提前到了..."
"听说你们村闹传染病?"郑明没接他的话,环顾着拥挤的诊室,"条件这么差,怎么搞科研?"
林修远握紧了手中的报告:"郑院长,我们刚确认了疫情源头,是新建水井被化粪池污染。已经采取了防控措施..."
"这些基层工作县疾控会处理。"郑明不耐烦地摆手,"我是来看研究基地筹备情况的。陈教授把你吹得天花乱坠,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本事。"
林修远直视他的眼睛:"郑院长,现在当务之急是控制疫情。研究基地的事可以缓缓。"
"哈!"郑明冷笑,"连多线程工作的能力都没有,还搞什么科研?"
气氛一时僵住。这时,门外传来汽车刹车声,接着是熟悉的嗓音:"请问...林医生在吗?"
林修远心头一跳,快步走到门口——苏雨晴风尘仆仆地站在晨光中,脚边放着行李包。
"雨晴?你怎么..."
"听说村里出事了,我请了假回来。"她看了眼屋内的阵仗,压低声音,"这位是?"
"省医学院郑副院长,来考察研究基地。"林修远苦笑,"来得不是时候。"
苏雨晴了然地点点头,突然提高声音:"郑院长好!我是省师范进修教师苏雨晴,正在做乡村教育研究。听说您来考察林医生的研究基地,正好可以了解一下医学教育如何与乡村实践结合。"
她落落大方的态度让郑明愣了一下:"苏老师?你怎么会在这个村子..."
"我在这里任教两年,和林医生一起推动了不少乡村发展项目。"苏雨晴微笑着递上自己的名片,"郑院长远道而来,不如先到村委会喝杯茶?疫情的事,林医生已经通宵处理了一整晚。"
这番得体的话术让郑明脸色稍霁。趁苏雨晴引开郑明的空档,林修远迅速安排人员继续防控工作,自己则带着水样检测结果赶到村委会。
村委会里,苏雨晴正给郑明看她在清水村的教学照片。林修远敲门进来,直奔主题:"郑院长,这是疫情调查报告。我们已经确认病原体是志贺氏菌,源头是化粪池泄漏污染新水井。这是水质检测数据,这是患者病原学检查结果..."
郑明接过文件,原本漫不经心的表情逐渐变得专注。报告数据详实,分析严谨,防控措施科学合理,完全超出他对"村医"的预期。
"这些...都是你独立完成的?"
"基于县疾控的检测,加上我的临床观察。"林修远坦然道,"其实我父亲二十年前记录过类似疫情,当时的处理方法给了我启发。"
郑明翻看着报告,突然问:"如果研究基地成立,你计划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
林修远没想到他会突然转变话题,但很快反应过来:"首先是建立规范的病例数据库,将临床经验转化为科研数据;其次是与县医院合作,扩大检测样本;最后是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低成本防治方案..."
条理清晰的回答让郑明微微点头。他合上文件:"疫情控制得怎么样了?"
"新增病例已经减少,所有患者都得到妥善安置。"林修远看了眼手表,"八点疾控中心会来复查水质。"
郑明站起身:"带我去看看现场。"
接下来的半天,郑明跟着林修远走访了患者家庭、水井和临时隔离点。他亲眼目睹村民们对"小林医生"的信任与依赖,也看到林修远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问题。
中午在卫生所吃饭时,郑明突然问:"小林,你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医院?以你的能力..."
"这里更需要我。"林修远笑了笑,"而且乡村的医疗问题很独特,在大医院反而研究不了。"
郑明沉默片刻,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研究基地的批准书。我签字了。"
林修远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疫情..."
"正因为这场疫情,让我看到了你的价值。"郑明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基层不仅需要治病救人的医生,也需要你这样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他站起身,环顾简陋的卫生所:"设备我会让人尽快配齐。下个月挂牌仪式,你和苏老师都来吧。"
郑明离开后,林修远才想起苏雨晴。她在隔壁诊室睡着了,头枕着手臂,眼下有明显的青黑。林修远轻轻给她披上外套,却惊醒了她。
"郑院长走了?"苏雨晴迷迷糊糊地问。
"嗯,基地批下来了。"林修远柔声道,"你怎么突然回来?不是快结业了吗?"
苏雨晴坐起身,将徐教授的刁难一五一十地说了。林修远听完,眉头紧锁:"这个徐教授...要不要找陈教授帮忙?他在教育厅也有熟人。"
"不用。"苏雨晴摇头,"我想好了,提前结束进修回村收集数据。用事实说话比走关系更有力。"
林修远心疼地看着她疲惫的脸庞:"可你的结业证书..."
"比起一张纸,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更重要。"苏雨晴握住他的手,"再说,等研究基地挂牌,我们可以一起去省城,我补上剩下的课程就行。"
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雨后清新的山村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和考察,反而让一切变得更加明朗。
傍晚,最后一名患者出院了。林修远和苏雨晴并肩站在卫生所门口,看着村民们三三两两走过,不时有人向他们道谢。
"其实我一直在想,"苏雨晴突然说,"如果当初你没留下,我没回来,清水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林修远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没有如果。我们选择了这里,这里也选择了我们。"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投向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