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初尝农事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周雨晴就被一阵刺耳的闹铃声惊醒。她摸索着关掉手机,眼皮沉得像灌了铅。窗外,青山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只有几声零星的鸡鸣打破寂静。
"真要命..."周雨晴嘟囔着,强迫自己离开温暖的被窝。昨晚她几乎没怎么睡——先是公司同事李婷打来电话,对她辞职的决定表示震惊和不理解;然后是整理父亲口述的果树管理笔记到深夜。
她套上一条旧牛仔裤和格子衬衫——这是昨天翻箱倒柜找到的学生时代衣服。镜子里的自己面色苍白,眼下挂着两个明显的黑眼圈,头发乱蓬蓬的。周雨晴随手扎了个马尾,抹了点润肤霜就匆匆下楼。
厨房里,母亲王秀芝已经在准备早餐。看到女儿这身打扮,她手里的锅铲顿了顿,但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多煎了一个鸡蛋。
"妈,明远说六点来教我修剪果树。"周雨晴抓起一个馒头就往嘴里塞,"我先去果园等他。"
"等等。"王秀芝把煎蛋夹进馒头里,"空腹干活容易头晕。"
周雨晴心头一暖,三口两口解决了简易早餐。"爸醒了吗?"
"还睡着。"王秀芝叹了口气,"昨晚疼醒了几次,我给他加了点止痛药。"
周雨晴点点头,拿起父亲常用的那把修枝剪——昨晚她特意磨快了刃口。刚走到院门口,手机响了。是许明远。
"抱歉,雨晴。"电话那头,许明远的声音带着歉意,"农场出了点状况,一头母牛难产,我得等兽医来。可能要晚两小时才能过去。"
"没关系,你先忙。"周雨晴说,"我自己先试试看?我爸昨晚教了我一些基本要领。"
许明远犹豫了一下:"要不等我..."
"放心吧,我不会乱来的。"周雨晴已经走到了果园边缘,"就是简单的疏枝,我爸说现在正是时候。"
挂断电话,周雨晴站在自家果园前,深吸一口气。晨雾中的果园静谧而神秘,桃树上已经结出了指头大小的青果,枝叶间还挂着露珠。她翻开笔记本,复习父亲昨晚口述的要领:
"疏枝原则:去弱留强,去密留稀;先剪病虫枝,再剪重叠枝;切口要平滑,不留桩..."
听起来不难。周雨晴选定一棵看起来不太茂盛的桃树,小心翼翼地剪下第一根枝条。"咔嚓"一声,枝条应声而落,切口整齐。她顿时信心大增。
一小时后,当许明远匆匆赶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周雨晴正站在梯子上,对着一棵已经"秃"了一半的桃树大动干戈,地上堆满了枝条,其中不少看起来健康粗壮。
"停!快停下!"许明远几乎是跑过来的。
周雨晴吓了一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许明远一个箭步上前扶住梯子,她这才稳住身形。
"怎么了?"周雨晴不解地问,"我在疏枝啊,我爸说..."
"你这不是疏枝,是剃头!"许明远捡起地上的几根枝条,"这些是结果枝啊,你怎么全剪了?"
周雨晴的脸刷地红了:"我...我看它们太密了..."
许明远摇摇头,绕着那棵可怜的桃树转了一圈:"还好,还能补救。"他指了指几处切口,"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留得太长了,容易滋生病菌。修剪不是越狠越好,要讲究平衡。"
周雨晴咬着嘴唇,眼睛有些发酸。她本来想证明自己能行,结果却搞砸了。
"别那副表情。"许明远突然笑了,"我第一次修剪时,把我爸的苹果树剪得三年没结果,被他追着打了半个村子。"
这个意外的自嘲让周雨晴噗嗤笑出声来。许明远接过修枝剪,示范了几个标准动作,然后手把手教她辨认哪些枝条该留,哪些该去。
"看,这种向外生长的侧枝是明年结果的主力军,要保留;而这种向内的交叉枝,会消耗养分又影响通风..."许明远的声音很近,带着淡淡的薄荷牙膏气味。
周雨晴发现自己正不自觉地注意他说话时喉结的起伏,还有那双骨节分明、布满老茧却灵活有力的手。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勾勒出清晰的轮廓线——和记忆中那个瘦弱少年完全不同了。
"明白了吗?"许明远转头问她。
两人的脸突然离得很近,周雨晴慌忙后退一步:"明、明白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在许明远的指导下,周雨晴渐渐找到了感觉。虽然动作还很笨拙,但至少不再犯原则性错误了。汗水浸透了她的衬衫,手臂上被树枝划出几道红痕,腰酸得直不起来,但看着逐渐整齐的果树,一种奇特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休息会儿吧。"中午时分,许明远从三轮车上拿来两个饭盒,"我猜你没时间做午饭。"
饭盒里是简单的农家菜——青椒炒蛋、腌黄瓜和米饭,但周雨晴吃得津津有味,连一粒米都没剩下。
"你今天怎么安排?"许明远问,"下午我还要去镇上送货,要不要一起去?顺便带你认识些人。"
周雨晴本想继续修剪,但想到父亲说过要学习整个产业链,便点头答应了。
下午两点,周雨晴坐在许明远的三轮车副驾驶位上,颠簸在通往镇上的乡间小路。车斗里装满了新鲜蔬菜和水果,用湿布盖着保持水分。
"每周三、周六是镇上的集市日。"许明远解释道,"我会固定给几家餐馆和杂货店送货,剩下的就在集市上零售。"
青石镇比周雨晴记忆中热闹多了。主街上店铺林立,行人如织。许明远熟门熟路地在几家餐馆后门卸货,老板们显然和他很熟,不仅痛快地结清货款,还热情地询问新品种的进展。
"明远啊,上次那种小番茄再给我留十斤。"一个胖老板拍着许明远的肩膀,"我家丫头吵着要吃。"
"没问题,张叔。"许明远笑着答应,"下周就能熟一批。"
最后一站是镇中心的露天集市。许明远租了个固定摊位,熟练地支起遮阳伞,摆放好商品和价格牌。周雨晴帮忙整理蔬菜,注意到他的价格比旁边摊位高出近一倍。
"这么贵卖得出去吗?"她小声问。
许明远神秘地笑笑:"等着瞧。"
令周雨晴惊讶的是,许明远的摊位前很快排起了队。不少顾客显然是老主顾,一见面就寒暄起来。
"许老板,我按你说的方法做了西兰花沙拉,孩子们居然都爱吃!"一位中年妇女兴奋地说。
"小许,这菠菜真的没打药?"一位老大爷眯眼问道。
"李爷爷,我啥时候骗过您?"许明远直接掰下一片菠菜叶塞进自己嘴里,"您尝尝,是不是比一般的甜?"
更让周雨晴惊讶的是,许明远对每位顾客的喜好和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
"王婶,这胡萝卜给您留的特嫩,您家小孙子长牙期,适合磨牙。"
"刘姐,您老公高血压是吧?这芹菜降压效果好,送您两棵,凉拌着吃。"
两个小时后,车斗里的农产品销售一空。许明远数了数钞票,满意地塞进腰包。
"看到了吗?"他一边收摊一边对周雨晴说,"人们愿意为品质和信任买单。我的菜可能长得慢一点,产量低一点,但口感和安全性有保障,而且..."他眨眨眼,"我让顾客参与种植过程。"
"什么意思?"
许明远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微信群:"看,这是我的'顾客群',里面有五百多人。我会定期分享种植进度、病虫害防治情况,甚至让他们投票决定下一季种什么。这样一来,他们买的不仅是蔬菜,更是一份参与感。"
周雨晴若有所思。她在广告公司工作时,不也常为客户策划类似的"参与式营销"吗?只不过对象是冷冰冰的商品,而不是有生命力的农作物。
回村路上,一个想法在周雨晴脑海中逐渐成形。
"明远,你说...我家的水果能不能也这样卖?"
"当然可以。"许明远眼睛一亮,"你家的水蜜桃在附近很有名,只是周叔一直走批发,利润被中间商吃掉了大半。"
当晚,周雨晴熬夜创建了一个名为"青山果园"的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上传了今天拍的果园照片,还写了篇怀旧风格的短文,回忆童年与父亲在果园的点点滴滴。她利用自己的设计功底,把页面做得清新雅致,最后加了个预售链接——"认领一棵桃树",顾客可以预付定金,等果子成熟后直接快递到家。
"先试试水..."她点击发布按钮,然后疲惫地倒在床上,连衣服都没换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周雨晴被手机提示音吵醒。她迷迷糊糊地抓过手机,瞬间清醒——公众号有23条留言,小程序上有8个认领订单!大多是外地工作的青山村人,被她的文字勾起了乡愁。
"爸!妈!"周雨晴赤脚跑下楼,挥舞着手机,"有人买我们的桃子了!"
周建国正在吃早饭,闻言手一抖,勺子掉在桌上。王秀芝凑过来看手机,脸上写满不可思议。
"这...这就卖出去了?不用拉到镇上?"
"嗯!"周雨晴兴奋地点头,"而且价格是批发价的三倍!"
周建国用左手费力地在纸上写下:"好闺女!"
这一刻,周雨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比她在公司拿下百万大单时还要强烈。
三天后,周建国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在医生允许下,周雨晴搀扶着他慢慢走到果园散步。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周建国虽然步履蹒跚,但眼神明亮,每经过一棵树都要停下来,用手抚摸树干,仿佛在与老友打招呼。
"这棵...是你出生那年...我亲手栽的..."周建国断断续续地说,右手无力地垂着,但左手指着树干上的疤痕,"那年...下冰雹...打的..."
周雨晴轻轻抚摸那道疤痕,突然意识到这片果园不仅是父亲的事业,更是他们家的编年史——每棵树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个故事。
走到果园深处,周建国在一棵老梨树前停下,眼中闪过一丝柔情。
"这棵...认识你妈...那年种的..."他示意周雨晴摘下树干上挂着的一个小铁盒。
盒子里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周建国和王秀芝站在刚栽下的小树苗旁,笑得羞涩而幸福。
"爸..."周雨晴喉咙发紧,"我从不知道你和妈有这么浪漫的故事。"
周建国拍拍女儿的手,没有多说什么,但眼神中满是温柔。
又过了几天,许明远邀请周雨晴一起去村小学做志愿者。学校正在组织"认识家乡农作物"的活动,需要有人给孩子们讲解。
"我?"周雨晴连连摆手,"我什么都不懂啊!"
"你比孩子们懂就够了。"许明远笑道,"再说,这也是宣传你家果园的好机会。"
村小学比周雨晴记忆中破旧许多,教室墙皮剥落,操场上的篮球架锈迹斑斑。但当孩子们围上来时,整个校园立刻充满了活力。
"明远哥哥!"小学生们欢呼着扑向许明远,显然他是这里的常客。
活动开始后,许明远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还设计了有奖问答环节。周雨晴负责辅助,很快就被孩子们的热情感染,忘记了最初的紧张。
"雨晴姐姐,为什么桃子会长毛?"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好奇地问。
"这个..."周雨晴一时语塞,突然灵光一闪,"就像你冬天要穿毛衣一样,桃子的毛毛也是它的'衣服',保护它不被太阳晒伤,也不被虫子咬。"
孩子们发出恍然大悟的"哦"声,许明远在一旁偷偷对她竖起大拇指。
活动结束后,校长热情地留他们吃午饭。简陋的食堂里,孩子们捧着铁饭盒吃得津津有味。周雨晴注意到许明远熟练地帮几个低年级学生剥鸡蛋壳、擦嘴巴,动作轻柔得像对待珍宝。
"你经常来这里?"回去的路上,周雨晴问。
"嗯,每月两次。"许明远望着远处的山峦,"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我小时候...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周雨晴想起许明远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几乎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一阵心疼涌上心头,她不自觉地伸手握住了他的手腕。
许明远似乎有些惊讶,但没有抽回手。两人就这样沉默地走了一段路,直到看见周雨晴家的屋顶。
"对了,"许明远突然说,"明天我要去县里参加一个生态农业交流会,要不要一起去?可能会对你家的果园转型有帮助。"
周雨晴点点头:"好啊,正好我也想多了解这方面。"
分别时,许明远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挥了挥手:"明天早上七点,我来接你。"
周雨晴目送他离开,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期待。回到屋里,她发现母亲正在翻看她的小程序订单记录,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
"妈,你觉得...我回来是对的,是吗?"周雨晴小心翼翼地问。
王秀芝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叹了口气:"你爸这几天...笑得比过去五年都多。"这句话,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