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参观惠州东坡纪念馆
王 夫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北宋】苏轼
连日来,广东省惠州市阴雨连绵,7月24日这天天气格外晴朗,气温适宜,正适合我到户外活动,我按捺不住,又想到外边走走了。
东坡纪念馆宣传页
清晨,我浏览了惠州博物馆东坡纪念馆宣传页资料后,随即产生了再到东坡纪念馆参观的念头。
到这天,我已在文化底蕴厚重的惠州这座城市定居生活一年七个月了,先后几次参观东坡纪念馆,而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地参观,没有沉浸式地走近这座纪念馆,去了解人们所敬仰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为此,我要再次走进这个博物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解码。
东坡纪念馆外景
8点30分,我乘坐20线公交车在东湖西路下车后又步行25分钟来到了惠州东坡纪念馆,东坡纪念馆是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滨江东路惠州苏东坡祠西侧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以展示苏东坡生平及寓惠事迹为核心,是国内展陈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苏东坡文化专题场馆。
惠州东坡纪念馆于2015年5月19日设立,2020年1月7日新馆正式开放,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藏品总数304件(套)。
东坡祠外景
我先在东坡祠参观后又在东坡纪念馆周围转了转,眼中的东坡纪念馆建筑为岭南仿古风格,建筑融合传统岭南元素,与相邻的苏东坡祠形成文化景观群。
我一步入馆内就看到一座有3米高的花岗岩苏轼全身雕像,雕像目光深邃,展现了苏轼的文人形象,我默默地敬拜了这位旷世奇才。
作者文集收入了《苏东坡林婆酒肆》文章
我和女儿王博于今年6月中旬出炉了《一个新媒体人眼中的世界》暨《回望》(之二)再版,此文集收入了我和王博撰写的《再次走进苏东坡林婆酒肆》原创文章,为使文集更有收藏价值,我在集章处加盖了纪念馆的纪念章,让我很是惬意,纪念馆的三位女工作人员已和我是老熟人了,她们热情地欢迎我再次来参观。
苏东坡南下路线图
接着,我怀着对苏轼无比崇敬的心情分《苏东坡生平艺术陈列》《苏轼在惠州事迹专题陈列》两个专题开始了参观。
《苏东坡生平艺术陈列》专题内容是分眉山苏氏、宦海沉浮、旷世奇才三部分,展现其文学成就与家风传承。
东坡雪堂
东坡食荔枝
《苏轼在惠州事迹专题陈列》专题内容是通过谪居生活、惠民工程(如建桥、推广农具)、诗文创作等,呈现其寓惠两年七个月的深远影响。
参观中,我了解到东坡纪念馆所具有三个方面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即:一是唯一性,馆址所在的惠州白鹤峰为苏东坡亲自选址建造的居所,是中国现存唯一可考证的东坡自建住所;二是文化遗产,纪念馆系统梳理了苏轼在惠创作的587篇诗文,并展示其推动的东新桥等民生工程遗迹;三是学术定位,致力于打造全国苏东坡研究与社会教育中心,2025年新增清代《苏氏族谱》等珍贵文献。
东坡诗意画家梁力文部分作品
作者阅读的有关苏东坡书籍
对东坡纪念馆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尽管这次是专程静下心来驻足参观,可依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深感自己还没有真正完全走近这位大文豪的心灵之处和完全融入到东坡文化之中,好在我在参观前阅读了由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编辑的《苏轼与惠州》第27届苏轼学术会专刊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中介绍了苏东坡为惠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苏东坡寓惠时间虽然只有二年零七个月,但他在惠州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苏东坡的言行、著作、遗物,都成了惠州的文化遗产,成为惠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惠州文化的标志。朝云墓在西湖的孤山上。宋绍兴二年,虔州匪寇谢达“焚荡惠州”,独“修(朝云)墓致祭”而去。历代政府对朝云墓都进行过维修,且在墓的四周种上梅花,每年清明节士女倾城而出为朝云扫墓,产生了奇特的朝云崇拜现象。东坡祠(白鹤峰故居)是苏东坡在惠州的重要遗迹,它和合江楼、嘉祐寺、松风亭、西湖等,已成为惠州艺文的重要产地,是苏迹和惠州文物高度融合的载体。这些文物都是惠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惠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再见了,东坡纪念馆,我还会再来参观的,逐步走近厚重的东坡文化,为赓续东坡文化尽绵薄之力的。
作者简介:王夫,笔名:小夫,王富、男,中共党员,政工师,1963年11月出生。
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写作,先后在鸡西市、黑龙江省、国家级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摄影作品。
曾被鸡西人民广播电台、《鸡西日报》社、《鸡西矿工报》社授予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著有《回望》两部文集。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平台总编辑,黑龙江省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鸡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鸡西市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