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虚实相生的诗性辩证法
——《虚与实的交通》的意象解构与审美超越
□ AI评诗
诗人童年的《虚与实的交通》以七节短章构建了一座“写实”与“写意”的对话场域。诗中没有宏大的宣言,却以精准的意象对位,完成了对两种艺术范式、乃至两种认知世界方式的诗性和解。这种和解并非简单的“融合”,而是让“实”的刻度与“虚”的气韵在诗行间形成动态的“交通”,最终抵达“既见物象,亦见心境”的审美境界。
一、意象的对位:在“工具”与“灵性”间建立对话
诗人精心选取了七组核心意象,每组都构成“写实”与“写意”的镜像关系,却又在对立中暗藏相互生成的可能:
地图与折痕:写实是“摊开的尘世地图”,带着坐标的精确与理性;写意是“折痕里的山河”,藏着未被丈量的苍茫。“展开见坐标”与“合上闻松涛”的转换,暗示了两种认知的切换——理性的丈量终要让位于灵性的感知,而感知的源头恰是理性未及的褶皱。
界碑与青苔:写实是“神圣的界碑”,以坚硬的轮廓划分边界;写意是“碑石上的青苔”,用柔软的生长消解绝对。当“路从两侧涌来,踩出同一片泥泞”,界碑的意义不再是隔绝,而是让不同路径在泥泞中相融——正如写实的规则,最终要为写意的灵动提供扎根的土壤。
指纹与烟:写实是“镜中清晰的指纹”,是可触摸的具体;写意是“指缝漏出的烟”,是不可捕捉的流动。“镜子接住烟的形状”时,指纹的实与烟的虚共同构成“新的脸”——这恰是艺术的真谛:用可感的形式承载不可言说的意。
这些意象的妙处在于:它们不将“写实”与“写意”置于二元对立的天平,而是让“实”成为“虚”的载体(地图的折痕藏山河),“虚”成为“实”的灵魂(界碑因青苔而有了时间的温度)。这种“对位”不是平衡,而是相互渗透的“交通”。
二、技法的暗喻:从“再现”到“生长”的诗性转化
诗中暗藏对艺术技法的隐喻,却跳出了“技法优劣”的讨论,转而指向创作的本质:
“写实的尺度量着叶脉”与“写意的风吹乱数字”:“尺度”是写实的工具理性,“风”是写意的自然灵性。当“风让纹路有了呼吸”,暗示了艺术的终极目的——不是对物象的复刻,而是让冰冷的数字长出生命的韵律。
“铅笔丈量骨骼”与“墨渍漫过边界”:铅笔是写实的精准(骨骼的比例),墨渍是写意的突围(边界的消融)。“影子在画布上长出写意的根”,道破了两种技法的关系:写实的“骨骼”是根基,而写意的“根”才是让作品活起来的灵魂。
这种对技法的暗喻,超越了“穿插”与“泼墨”的技术层面,直指艺术创作的核心:写实是“立骨”,写意是“生韵”,无骨则韵无依,无韵则骨无神。
三、审美的超越:从“对立”到“共生”的诗性逻辑
与单纯强调“差异”的论述不同,这首诗的深层智慧在于:它不追求“写实优于写意”或“写意高于写实”,而是让两者在“交通”中形成新的审美维度——
这种“交通”是动态的:如“睫毛的颤动”与“瞳孔里的星”,写实数着具象的细节(睫毛的频率),写意却“深吸了口气”,在细节中种出“无以言状的星辰”。写实的“种”不是终点,而是让“星辰”的出现更显震撼——正如精确的解剖学知识,能让画家笔下的花瓣更具呼吸感。
这种“交通”是互为镜像的:“勾勒花瓣的弧度”与“点染花蕊的叹息”,前者是写实的造型,后者是写意的抒情。当“两种沉默在调色盘渗合”,沉默的不是技法的冲突,而是它们在融合中生成的新语言——既非纯然的形,也非纯然的意,而是形与意的共生。
这种审美逻辑,暗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形神兼备”的追求,却又以现代诗的凝练,剥离了传统话语的晦涩,让“虚实相生”变得可触可感。
四、比较视野:在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中显影
倘若将这首诗置于“西方写实与东方写意”的文化语境中,其价值更显独特:
它不同于对“东方写意优于西方写实”的文化本位强调,而是承认“界碑”的意义——写实的理性、精确,本身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维度;
也不同于对“融合”的空泛呼吁,而是用“青苔”“烟”“折痕”等意象,揭示融合的本质:不是技法的叠加,而是让理性的“实”成为灵性的“虚”的容器,让“虚”在“实”的边界上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可能。
这种认知,恰如潘天寿所言“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也要相互吸收”——距离是“界碑”的存在,吸收是“青苔”的生长,最终在“同一片泥泞”中,完成艺术对世界的完整凝视。
结语:“交通”的本质是让艺术回归生命本身
《虚与实的交通》最终指向的,不仅是艺术技法的和解,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种方式的和解:理性的丈量与灵性的体悟,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当“墨渍漫过边界”,当“影子长出写意的根”,诗人其实在说:最好的艺术,既能让我们看清花瓣的纹路,也能让我们听见花开的叹息——这或许就是“虚实交通”的终极意义:让艺术,成为连接“可见的世界”与“可感的灵魂”的桥梁。
█ 附 诗人童年的原创诗歌作品《虚与实的交通》
✦ 虚与实的交通
□ 童 年(安徽)
写实是摊开的尘世地图
写意是折痕里的山河
展开时见坐标
合上时听松涛
写实立起神圣的界碑
写意让碑石长出青苔
路从碑的两侧涌来
最终踩出同一片泥泞
写实是镜中清晰的指纹
写意是指缝漏出的烟
镜子接住烟的形状时
两者都成了新的脸
写实的尺度量着叶脉
写意的风
吹乱了绝美的风景
却让纹路有了别样的呼吸
写实数着睫毛的颤动
写意深吸了口气
在瞳孔里
种出无以言状的星辰
你勾勒花瓣的弧度
我点染花蕊的叹息
调色盘上
两种沉默在渗合
当铅笔丈量骨骼时
墨渍业已漫过边界
影子在画布上
悄然长出写意的根……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