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
文/李广昌
地胆草,是我此行探访新城“呼尔贝大草原”时收获的第三种草药。当我在机场草坪的草丛里,瞥见那稀稀疏疏的几株地胆草,童年的记忆瞬间被唤醒——一次刻骨铭心的牙痛经历。
常言道“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不知是吃了上火之物还是别的缘故,那时我牙龈肿痛难忍。村里一位老人告诉我,去拔些地胆草,炖猪瘦肉,喝汤吃肉便能缓解(他详细描述了地胆草的模样和常生之地)。我依言寻来,还特意拔了实物请他确认。令人称奇的是,仅仅吃了两次,牙痛便烟消云散。这神奇的经历,此情此景,在我脑海中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
后来,我有幸依循兴趣,学习了中草药专业,对地胆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胆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苦地胆”之名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它别名众多:苦地胆、地胆头、土公英、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草鞋底、牛插鼻、铁灯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吹火根、铺地娘、一针刺、毛刷子、兔耳风、理肺散、牛吃埔、药丸草、鹿耳草、儿童草、假蒲公英等。
其植株直立,高10~50厘米。茎常二岐分枝,略显粗糙,有时全株被白色粗毛。基生叶丛生,呈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边缘略带钝锯齿;茎生叶稀少且细小。夏秋之际,绽放紫红色花朵。头状花序成束生于枝顶,外有3~4片叶状总苞片。瘦果具棱,顶端生有4~6枚长而硬的冠毛,状如一把精致的小刷子。
它的身影,常可在山坡、路旁草地或山谷疏林中寻得。
地胆草味苦辛,性寒。功善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主治感冒、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亦用于肾炎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及虫蛇咬伤。
民间有经验的老人常将其用于:
乳痈、肿毒、指疔、湿疹、蛇伤:鲜地胆草适量水煎服;另取鲜草加少许酒糟捣烂外敷患处。
中耳炎:鲜品捣汁滴耳。滴药前,先用生甘草开水泡汁,棉签蘸取洗净患耳。
阳性黄疸:鲜全草适量煮猪肉食,连服4~5天。
脚气病、糖尿病: 配生姜,水煎代茶饮。
肾炎: 配黑豆,水煎服。
热淋:以猪瘦肉汤(稍加盐)煎煮鲜地胆草服。
痢疾:适量煨水服。
月经不调、闭经:加红糖水煎服。
肝硬化腹水:鲜草适量同猪瘦肉或墨鱼炖服。
腋下生肿毒:加少许盐、醋同捣外敷。
现代研究发现,地胆草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及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因其性寒,故寒症不宜使用。《云南中草药》记载其“苦,凉,有小毒”,并称用红糖煮鸡蛋服可解其毒。
地胆草曾载入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然而后续版本中却不见其踪影。是因其药效未达确证?抑或未能完全契合西方标准的某些数据要求?个中缘由,引人思索。但我深信,在振兴中医药的时代浪潮下,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价值的重新发掘,这株曾治愈我牙痛的小草,连同它身上的谜题,终将在现代科学的光照下,展现出完整的生命图谱,为人类健康再添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