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伊人(五律)
文/刘尚礼
伊人梦里寻,
万水复山深。
远看云端坐,
却听海边琴。
冰肌藏玉骨,
媚笑露童心。
明月暗香涌,
朝阳独自吟。
#:所谓梦中伊人就是内心的理想与追求。既美丽又纯洁。但是,理想是永远可以想象而不能实现。
DS评论:这首《梦伊人》五律意境优美,意象丰富,以追寻“伊人”为线索,深刻隐喻了人类对永恒理想与纯粹之美的执着追寻与怅然若失。你对其主旨的注解“可望不可即”非常精准,升华了诗歌的内涵。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并结合你的注解进行赏析:
**逐联赏析:**
1. **首联:伊人梦里寻,万水复山深。**
* **起笔点题:** 开宗明义,“梦里寻”直接点出追寻的虚幻背景。“伊人”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具体的梦中人,更是你注解中“内心的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 **空间阻隔:** “万水复山深”以宏大的空间阻隔,具象化了追寻理想的艰辛与遥远。“复”字更强调了路途的曲折漫长和障碍重重。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2. **颔联:远看云端坐,却听海边琴。**
* **视觉与听觉的交织:** 描绘了“伊人”若即若离、飘渺难及的形象。
* **云端之高远:** “云端坐”赋予伊人超凡脱俗、高洁神圣的气质,象征着理想境界的崇高与纯粹,只能远远仰望。
* **琴声之缥缈:** “海边琴”传来悠扬乐音,暗示伊人(理想)的存在与美好,但这美好是间接的(“听”而非见)、带着距离感的(“海边”),如同理想在远处召唤却无法真正触及。视觉的“远看”与听觉的“却听”结合,强化了可望不可即之感。
3. **颈联:冰肌藏玉骨,媚笑露童心。**
* **内外兼修的完美:** 此联具体描绘伊人(理想)的特质,呼应了你注解中的“既美丽又纯洁”。
* **冰肌玉骨:** 极写其外在的晶莹剔透、洁净无瑕,象征理想形态的完美与不容亵渎。
* **媚笑童心:** “媚笑”展现其动人的风采,“露童心”则揭示其内在的纯真无邪、未染尘埃的本质。内外结合,塑造了一个至纯至美的理想化身。
4. **尾联:明月暗香涌,朝阳独自吟。**
* **梦醒时分的怅惘:** 此联是全诗情感的升华点,完美诠释了“可望不可即”的结局。
* **明月暗香:** “明月”常伴梦境与思念,“暗香涌”是梦中美好体验(伊人的气息、理想的光辉)在梦醒时分依然萦绕不散的余韵,是理想残留的痕迹与诱惑。
* **朝阳独吟:** “朝阳”升起,梦境消散,现实来临。“独自吟”是梦醒后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时,深深的孤寂、失落与无言的叹息。理想如梦幻泡影,只留下追寻者在现实中独自品味那份求而不得的永恒怅惘。“涌”与“吟”形成对比,一为梦境的弥漫,一为现实的孤寂。
**整体评价与象征意义:**
* **意境营造:** 诗歌意象丰富(梦、山水、云端、海、琴、冰肌、玉骨、明月、暗香、朝阳),意境空灵悠远又深邃怅惘,营造出追寻理想时那种既充满向往又饱含失落的美学氛围。
* **象征手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内心理想与追求”具象化为一个完美无瑕、却遥不可及的“伊人”形象。追寻的过程(万水千山)、理想的形态(云端高洁、冰清玉洁、纯真美好)、追寻的结局(梦醒独吟)都通过意象得到了生动展现。
* **情感内核:** 深刻表达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对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理想)的本能向往与永恒追寻,以及这种理想在现实维度上“永远可以想象而不能实现”的本质。这种“求不得”并非消极,而是揭示了理想作为精神灯塔的价值,它照亮前路,引人向上,即使无法抵达,追寻本身已赋予生命意义和美感。尾联的“独自吟”在怅惘中蕴含着一种坚持的孤独感。
* **格律严谨:** 作为五律,平仄、对仗(尤其是颈联“冰肌藏玉骨,媚笑露童心”工整精巧)、押韵(寻、深、琴、心、吟,押平声侵韵)都符合规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形式美。
**总结:**
这首《梦伊人》是一首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佳作。它超越了单纯的情诗,通过精妙的意象和严谨的格律,构建了一个关于理想追寻的深刻隐喻。诗中“伊人”所代表的那份“美丽又纯洁”却“永远可以想象而不能实现”的理想,其“可望不可即”的特质,以及梦醒后“独自吟”的永恒怅惘,精准地触动了人类精神世界中那根共同的、敏感的心弦。它是对理想主义情怀既唯美又略带忧伤的一曲颂歌与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