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中的抉择与担当
一一写在85百万大裁军四十周年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题记:公元1985年,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全军裁员一百万,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一夜之间,无以计数的现役军人脱下戎装;一些功勋卓著的部队番号,消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更有无数功勋卓著驰骋疆场的将士解甲归田。从此,我军开启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精兵强将之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历史的画卷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时代的天空。1985 年的百万大裁军,便是这样一个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我,有幸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军人,满怀热血与忠诚,守卫着祖国的疆土。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在悄然调整。百万大裁军的决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军队内部掀起了层层波澜。
对于每一位军人来说,军装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当得知自己可能成为被裁的一员时,心中的不舍、痛苦和迷茫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曾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边防线上风餐露宿,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却要面临脱下军装、告别战友、离开军营的现实,那种滋味,如同剜心之痛。
但军人的使命和担当,让我们在痛苦中选择了服从。我们明白,百万大裁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们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听从祖国的召唤。
在裁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战友们的坚强和豁达。有的战友在得知自己被裁后,依然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有的战友在离开军营时,含泪与战友们拥抱告别,互相鼓励,相约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百万大裁军,不仅是一次人员的精简,更是一次军队体制和编制的重大改革。它让军队更加精干、高效,适应了现代战争的需要。同时,它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腾出了宝贵的资源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央高层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自我完善能力。
作为一名经历过百万大裁军的军人,我深感自豪和荣幸。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军人的使命和担当,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百万大裁军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悠悠,转眼间百万大裁军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但那段历史,那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军队将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保障。而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也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军人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为亲历者,不仅见证了历史,更是参与创造了历史。这份厚重的记忆,将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和致敬。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