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梦萌散文《母亲》随感
作者:裴育民
梦萌先生散文《母亲》读后让人感到亲切、感动、颇有一番感慨。先生开篇就写道:“母亲是世界上最圣洁的字眼,是人类最具有情感色彩的称呼。″在母亲走后20多年时间里,他已经少有喊出这两个字眼,也许他只能在心底默默地呼唤着母亲,或者说他早已经失去了回家喊一声娘亲的资格。这种失落感已经在他心头潜藏了几十年。每每想起母亲就心头一酸,痛苦的记忆与深深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并将伴随着他的终生。
(一)
母亲是因脑出血住院三个月后,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去了天堂。而这三个月又是梦萌一直伺候在她身旁,期盼着母亲苏醒康复。即便儿子以这样的执着与虔诚之心,依然没能唤醒母亲。梦萌也因缺课太久而不得不留级再读。这种对母亲的挚爱与呵护之情,充分展现出强烈的母子亲情观。
而母突然患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因为三弟被人打伤,大队干部又不进行处理,还说了不入耳的难听话,对母亲思想产生强烈刺激,致其昏倒形成脑出血。如果说没有这样的事件发生,母亲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也就不会住进医院后撒手人寰。
当得知母亲患病的原由之后,血气方刚的梦萌难以忍受这样的欺辱,提起一把菜刀欲为母亲报仇。家人和乡邻合力把他栏住,才避免了一场血案发生。能够想象到他当时的那种悲愤、憎恨和充滿血性的冲动已达到临界点。有多大的愤怒,就会有对母亲多大的挚爱!好端端的母亲,就这样气得不省人事,有哪个儿子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事已至此,大伙说现在先抢救母亲是当务之急,不能再耽搁了。于是,他与姐夫急匆匆把母亲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治疗。
(二)
在梦萌的笔下,母亲是村里唯一没有缠脚的女人,这在那个时代是少有的现象。母亲身材高挑,很干练,不论是针线活,还是锅头案上饭菜的手艺样样精通。
农村人评价一个女人的做饭水平,往往是看其擀面的技能。哪个女人面擀得好,达到了″筋、光、软″那就基本达到了″好媳妇、能行人″的标准,她在家庭的地位和村子的声誉也就自然提高了。梦萌的母亲面擀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煮不断",那真是令村人羡慕的本事啊!
而针线活更是他母亲的特长了。他们姐弟6人,即使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虽然贫困的现状让全家人生活窘迫,而心灵手巧能干的母亲却以她勤劳付出,让孩子们享着出人头地的穿戴标准。尽管那些衣帽鞋袜都是粗布线脑做成的,但它以样式和做工精细有特色,而让邻居大人小孩羡慕不已。回想起这种境况时,梦萌虔诚地写道:“我对母亲的敬仰,绝对不亚于对至高无上女皇的崇拜"!
(三)
母亲对于梦萌的爱与呵护,更是体现在生与死的边缘之上。那年他刚出生,就得了″四溜风",他是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当看娃医婆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无可救了,抱着他要扔掉时,是母亲发疯似地追了上去,把他又抱了回来。经过一番类似于“尽心式″的按摩挤压土法抢救,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要是没有母亲那坚定不移、绝不放弃的信念,那就没有了梦萌的今天。所以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不仅给了他生命,还捍卫了他的生命权。尤其在那生与死的关头,是为母则刚的那种意志和勇气拯救了他的人生。
我其所以要写这么一段,是因为我也有类似于梦萌先生童年的生死经历,也是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了下来。而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我相信那一代人都见证或经历过如此的命运交集、或生与死的考验。
细细回想,与我们一起降临人间的孩子,又有多少人早就殁命,我还依稀记得他们的名字。那时每年春季是少儿疾病流行期,有的小伙伴没能度过生死关。春天,本该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可是,哪个村子不掩埋几个遭受命运劫难的孩子?没有小木棺,只是烂席片子一卷,挖坑掩埋,真乃难忘的少年悲剧人生。
梦萌另外写道:″母亲虽然爱我,却从不护短”。一次家里卖牛准备修房子,他发现炕席下有钱,就偷拿了10元钱。不料事情败露,母亲怀疑是姐姐哥哥所为,对二人严加拷问,他们都不承认。气得母亲动了家法,把大姐打得鼻嘴流血。梦萌见事情闹大了,只得承认钱是自己拿的,随即他挨了母亲两巴掌。事后,母亲搂着他说不论在家里家外,都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母亲循循善诱、以理说教、纠正孩子行为偏差的方式,给他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他更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四)
母亲善良的本性,体现在她一生的为人处事上。当年大哥的未婚妻考上了卫生学校,要与大哥退婚。一些亲友怂恿母亲到卫校去臊她的脸,讨要彩礼。而母亲淡定地说,女娃家脸皮薄,正奔前程,这不是给人家脸上抹黑吗?所以母亲拒绝这样的做法。
母亲说吃亏吃不死人!这种宽容心态出自于一位农村妇女的言行,它展现了母亲善良的为人品德。这也正是中国传统道德在母亲身上的折射,更是母亲骨子里的善念驱使着她的做人行为。
而那年梦萌考上了周陵高中,母亲用3斗麦子为他换来一辆旧自行车,以方便他上学。然而,他第一次骑自行车半路上车梁就坏了。本该应找那位卖主,讨回麦子。母亲却没有找那人,而是转身又到那片黄土地里去劳作。
在那个粮食极度紧缺的年代,3斗麦子是多么大的代价啊!母亲却默认了这样的欺骗,将心头的不悦,转换成田垅上辛勤的劳作,力求在那片士地上找回损失。
这就是母亲的胸襟,也是她宽广浑厚精神境界的体现!正是这位慈善仁爱的母亲,在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什么叫做宽容,她的人格品德值得敬仰!
2025.7.26
作者简介:
裴育民,网名雨石,陕西兴平人,曾先后担任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