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空绚丽多彩
——“风度荟萃文丛”总序
桂汉标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地方文学犹如独特的星座,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应和着众多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呼声,在全市各县市区纷纷成立作家协会的蓬勃形势下,浈江区作协于今年三月应运而生。这一新生的文学力量,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迅速在浈江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浈江区作协甫一成立,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展采风创作活动,让会员们深入生活,去触摸粤北的山水、人文气息。那是对本土文化的探寻,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为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国庆征诗比赛,则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一首首诗歌,如同盛开的花朵争奇斗艳,在庆贺共和国七十五华诞之际,用文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浈江区浓厚的文化氛围。走基层开讲座更是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到广阔的天地,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能在这些讲座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汲取精神的营养。仅仅半年多之后,浈江区作协又将编辑出版“风度荟萃文丛”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纳入重点并进入实际操作。这是浈江区历史上第一套文学丛书,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文学创作者的心血。
浈江区地处韶关市主城区,纪念张九龄和余靖的“风度楼”“风采楼”便坐落于此,尽管“风度楼”已不复存在,但张九龄风度文化传统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于浈江区的历史长河。张九龄,这位唐代名相,他的风度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才华上,更体现在他的文学造诣、他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诗歌清新淡雅,他为人正直谦逊,这种风度文化传统成为了浈江区最主要的历史积淀。至今,在这块土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着张九龄的故事;在学校里,孩子们诵读着他的诗篇。这种文化传统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浈江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风度荟萃文丛”由七本新诗集和两本散文集组成。这套丛书的九位作者既有在省内外已颇有影响的老诗人,也有坚持业余写作多年的公职人员和国企高工,还有不懈追逐文学梦的乡村教师以及自由职业者。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诗歌或散文作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感悟,都具有浓烈的当今时代精神和大众生活气息。突出表现了“风度之城”韶关的地域特色。无论是描写家乡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还是记录城市里的人间烟火、市井百态,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之中。它们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生活的本真面貌打动人心;扬正气,传播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论是对职业的尊重、对家庭的珍视,还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值得称道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的粤北的诗人,以生态地学诗歌为主要创作方向,作品多质量也较高;二是面对日新月异迅猛而来的AI等高新科技影响,在这套文丛中得到及时的关注与表现。
在浈江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出版“风度荟萃文丛”有着特别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压力。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心灵往往处于疲惫的状态。而文学,就像一股清泉,能够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这一套文丛的出版,为浈江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港湾。当人们翻开这些书籍,沉浸在本土作家的文字世界里,仿佛能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与烦恼。无论是描写美丽风光的散文,还是激情澎湃的诗歌,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魅力,一种来自本土文化的力量。
“风度荟萃文丛”是浈江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展示。它为本土作家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有老作家用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书写着历史沧桑与当代变迁;也有年轻作家以青春的视角、创新的思维为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本土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一套文丛更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它让那些热爱文学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文字也有可能被更多的人阅读和喜爱。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学创作中来,从而促进地域文学的不断繁荣发展。
“风度荟萃文丛”也是对外宣传浈江的一张文化名片。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方文化特色。这一套文丛能够让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浈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编辑出版这样一套文丛,得到众多本土作家的支持。从作品的征集、筛选,到编辑排版,再到最后的出版发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这套丛书的编委们,怀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责任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精心挑选每一篇作品,确保文丛的质量。在编辑排版过程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让文字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风度荟萃文丛”的出版,是浈江区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它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浈江文学前行的道路。在未来,我们期待着浈江区作协能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挖掘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出版更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让浈江的文学之花越开越盛,让张九龄的风度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们相信,随着“风度荟萃文丛”的问世,浈江的文学天空将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已发表于2025年7月20日《韶关日报》】
(来源: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