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阳明堡:赵崇德与那段燃烧的青春
一罗培永
1937年深秋,太行山脉的寒意已浸透草木,可比寒风更刺骨的,是日军铁蹄踏过华北大地的阴霾。忻口会战正酣,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位于山西代县的阳明堡机场,成了插在华北抗日军民心头的一把尖刀。就在这时,一个名字与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斗紧紧相连——八路军第129师358旅769团3营营长赵崇德。
赵崇德出生在河南商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目睹乡邻被地主压迫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930年,红军队伍路过家乡,18岁的他毅然告别亲人,揣着一把柴刀就跟着队伍走了。在鄂豫皖苏区的烽火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敢打硬仗的指挥员,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战友们都亲切地叫他“赵老虎”。长征路上,他曾带着一个班顶住敌人一个营的进攻,掩护大部队转移,被子弹击穿左臂仍咬牙冲锋,那道伤疤成了他最光荣的勋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赵崇德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58旅769团,他任3营营长。彼时,日军凭借阳明堡机场的空中力量,每天出动数十架飞机轰炸忻口前线,我军伤亡惨重。769团奉命向敌后穿插,伺机打击日军空中力量。当部队行进到阳明堡附近的滹沱河南岸时,赵崇德带着几名战士化装成农民,潜伏到机场外围侦查。
透过稀疏的树林,他们看清了机场的布防:24架敌机整齐排列在跑道上,日军警卫部队百余人驻守在机场北端的碉堡和营房里,机场外围还设有铁丝网和明暗哨。回营后,赵崇德连夜在油灯下画出机场草图,指着图上的敌机对战士们说:“这些铁鸟不除,前线的弟兄们就多一分危险。咱们3营的任务,就是端掉这个机场!”
夜袭方案很快确定:3营担任主攻,1营、2营负责外围警戒和接应。10月19日夜,月光如水,赵崇德率领3营战士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涉过滹沱河,摸到机场外围的铁丝网前。他一挥手,几名突击队员迅速剪开铁丝网,部队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悄无声息地插入机场。
按照预定部署,10连负责破坏敌机,11连阻击日军警卫部队,12连作为预备队。赵崇德亲自带着10连冲向停机坪,战士们抱着捆好的手榴弹和炸药包,摸到敌机旁。“快!往飞机肚子里塞!”他压低声音下令,自己率先爬上一架敌机,将一捆手榴弹绑在机翼下,拉燃导火索后翻身跳下。
“轰隆——”第一声爆炸声划破夜空,紧接着,二十多架敌机接连燃起熊熊大火,火光照亮了整个机场。日军警卫部队从睡梦中惊醒,慌乱地向停机坪反扑。赵崇德大喊一声:“11连顶住!10连加快速度!”他拎起一把大刀,带头冲向日军,刀光闪过,几名日军应声倒地。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日军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冲锋,11连伤亡逐渐增加。赵崇德见情况危急,带领预备队12连从侧翼迂回,试图炸毁日军装甲车。就在他冲到装甲车旁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
“营长!”战士们惊呼着围上来,想把他抬下去。赵崇德推开战士的手,指着燃烧的敌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道:“别管我!炸掉敌机……守住阵地……”话音未落,他便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25岁。
战士们被营长的牺牲激怒了,高喊着“为营长报仇”,奋勇杀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3营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炸毁敌机24架,歼灭日军百余人,彻底摧毁了阳明堡机场的作战能力。消息传到忻口前线,正在苦战的我军将士士气大振,日军因失去空中支援,不得不暂缓进攻。
赵崇德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风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滹沱河畔。多年后,一位当年参与夜袭的老兵回忆:“赵营长总说,咱们当兵的,就是要把后背留给战友,把胸膛对着敌人。那天晚上,他就是这么做的。”
如今,阳明堡机场旧址已建起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赵崇德使用过的大刀,刀身上的缺口仍清晰可见。每年清明,都有群众和官兵来这里缅怀先烈。赵崇德和他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生命证明,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在侵略者面前低头,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从河南商城的农家子弟到八路军营长,从长征路上的铁血战士到阳明堡机场的烈火忠魂,赵崇德的一生虽短暂却璀璨。他用生命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而那段燃烧在烽火中的青春,终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太行烽火照寒秋
壮士挥刀破敌楼
夜涉滹沱惊冷月
奇袭阳明斩铁鸠
血溅机场凝赤胆
魂归华夏励同仇
丰碑永铸英雄迹
化作江河万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