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盛夏七月,智汇申城。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览馆隆重开幕。这是上海连续第九年承办此项全球盛会。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包括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赛事评奖、应用体验、创新孵化等五大板块。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3000余项前沿展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7月26日上午,中国总理亲临上海出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发表致辞。国内外嘉宾及人工智能产学研领域代表1000多人出席大会开幕式。
中国总理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今年4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也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总理围绕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公共产品属性、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要坚持开放共享、智能平权,让更多国家和群体从中受益。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愿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产品,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要深化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人才交流,为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愿同各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开源开放力度,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三是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上最终修成正果。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各国对接协调,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积极参与推动多双边合作,愿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并建议上海成为该组织驻地。
昨天7月26日,全球AI界目光再度投向上海。当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如约开幕。
一一望着世博展览馆内再度升级的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颇感慨——2023年11月,该中心向正在上海视察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展示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时,全国能独立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寥寥无几。但半年后2024WAIC,“十八金刚”一出场便是王炸。今年,“十八金刚”又拿出十八般武艺,将现场展示剥生鹌鹑蛋壳、修板凳、抓豆腐等精细活,并剧透它们上产线甚至上货架的进度。短短一年半,国内人形机器人进步惊人,WAIC“产业加速器”功能如此具象。
一一八岁的WAIC,“顶会范”愈发浓郁了。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厚植生态打造“顶会”之外,上海更宏大的棋局,在于为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厚植生态。大会天然就是聚智引才的大平台。2018年,大会即创设AI青年科学家联盟,“世界人工智能顶尖学者交流平台”则由商汤创始人汤晓鸥组局,播下无限可能的种子。同年,海内外半导体巨头高管,冲着WAIC声量,在沪开启AI芯片创业路,成就燧原科技等“今日之星”。
一一无数大咖机构近悦远来,又欣然“落子”。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全国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八年来,数百个重大创新机构、项目落沪,为产业厚积势能。
一一AI发光,落地为大。伴随AI迈入2.0时代,上海敏捷出台“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大模型垂类应用,并建设制造、金融、医疗、教育领域国家AI示范应用基地。目前,上海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数量全国居前。
笔者志清感慨,上海操办WAIC已连办八届,其魅力远不止机器人炫技;上海锲而不舍办会之用意,也远不止大会本身。相信随着本届WAIC推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监管必将推向全新的高度。为此特赋《望仙门》为评为观。
浦江炎暑慧波鳞。
智能新。
全球精俊数模珍。
现比甄。
机器人灵动,
芯微算力缤纷。百科生态管融尊。管融尊。磁顶望仙门
一一2025年7月27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