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人参米
赵志超
人参米,童年怀旧的零食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美味,穿越时光的邃道,直击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于我而言,人参米便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令我至今回味不已。这小小的颗粒,承载着我儿时的欢乐与温暖,成为永不褪色的一抹亮色。
人参米出自炭火上加热的膨化机。膨化机的运作,是一场精妙的转化。螺杆旋转生热,配合外温升至120-180℃,谷物在推送中历经压实、加压、塑形,遇常压时,水分骤然汽化,撑起满身孔洞,坚硬的颗粒变成蓬松的模样。
晶莹的大米通过膨化机加热汽化,转变为蓬松白色的颗粒,南方称为“人参米”,许是人们喜爱它膨起如参的饱满;北方叫作“炸炒米”,直点高温催出的香脆。名称虽异,却软糯相同。
人参米的原料主要有大米、玉米、豆子等。纯大米膨化后,如碎雪如瓷白,粒粒饱满而松软;掺一成玉米,染成浅浅的鹅黄色,带着田野的暖意与芬芳;加把绿豆,缀上星星点点的浅绿,恰似揉进春天。长白山人更巧,拌入少许冻干的人参粉,膨化后的米粒半透金光,嚼起来多了几缕参香。粗瓷碗里的各色人参米,像彩虹斑斓多姿,耀人眼目。
小时候的日子,简单而质朴,物质远不如现在这般丰富。家中的主食,常常需要红薯、大豆、芋头、南瓜这些杂粮来填补空缺,零食更是一种奢望。然而,每当街头传来“打人参米啰”的吆喝声,整个山坳便如同被注入一剂兴奋剂,瞬间热闹起来。
打人参米的匠人,常常身穿蓝布长袿,肩上搭着一条毛巾,轻松地挑着一副独特的“货郎担”走村串户,上门服务:一头是黑漆漆的铸铁膨化罐,形状恰似一个巨大的葫芦;另一头是熄了火的炉子和风箱。每到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屋场,匠人师傅便会停下脚步,在晒谷坪里支起“家伙什”,生起炭火,准备开启一场神奇的美食之旅。
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山坳里传开。老人们端着脸盆,里面盛着精心量好的一斤大米或玉米,不紧不慢地朝着晒谷坪走去;孩子们则像是欢快的小鹿,拽着大人的衣角,蹦蹦跳跳而来,满心都是期待。一时间,晒谷坪排起了长队,大家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眼巴巴地盼着那一罐罐又香又甜又脆的人参米新鲜出炉。
打人参米的机器——膨化器
打人参米的过程,堪称一场精彩的表演。匠人师傅熟练地将一斤大米或是玉米倒入膨化罐中,再放上一小撮糖精,那可是甜蜜的关键所在。随后,在罐口轻轻抹上一点油,迅速盖上铁盖,用力捏紧机关,确保万无一失。紧接着,将膨化罐稳稳地架在火炉上,开始耐心的炙烤。师傅左手不停地扭动着膨化罐上的手柄,圆圈形的手柄就像汽车里的方向盘,随着它的扭动,膨化罐在通红的炉火上有节奏地转动,仿佛跳着一支欢快的舞蹈;右手则拉着风箱,一下又一下,风箱里发出“扑哧、扑哧”的声响,炉火越烧越旺,火苗呼呼地直往上蹿,映红了师傅古铜色的面庞,汗水也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滚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罐身受热均匀,罐内不断升温,温度计上的指针亦缓缓上升,逐渐达到130度。火候终于到了,师傅放下风箱拉手,小心冀冀地将膨化罐从火炉上移开,在罐口套上一条长长的麻袋——这可是防止人参米四处撒落的法子。紧接着,师傅拿起扳手,稳稳地钳住罐盖,同时大声提醒周围的大人孩子站远一些,注意安全。孩子们早就捂着耳朵,躲到了大人的身后或安全距离之外,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那神秘的膨化罐。
倏地,“轰隆”一声巨响,犹如平地炸响的惊雷,热浪裹挟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膨化罐口冒出滚滚青烟,仿佛是一场梦幻般的表演,眨眼间,刚才那一斤普普通通的大米,变成了满满一麻袋白花花、蓬松松的人参米,像云朵一般洁白而松软,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气息。师傅将人参米轻轻倒入脸盆,那满满一盆的泡花,堆得高高的,像一座冬天里铺满白雪的小山,让人满心欢喜。我常常惊叹于这神奇的膨化罐,像一个拥有魔法的宝葫芦,能把平凡的大米变成令人垂涎的美味。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看到这神奇的膨化器,也是惊得连连称奇,对这个能将粮食“变多”的机器赞不绝口,称其为“增产机”,甚至提出重金购买带回美国。这故事在老家村子里流传甚广,每次听来,都觉得这打人参米的机器愈发神秘和了不起。
然而,对于儿时的我,能吃上人参米并非易事。家中经济拮据,爸爸总是觉得这一毛五分钱一炮的人参米既不能填饱肚子,又浪费钱粮,所以常常拒绝我的请求。每当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捧着盛满人参米的脸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边欢快地嚼着,一边奔跑玩耍,我只能在一旁默默看着,心里既羡慕又失落,那种滋味至今难忘。
儿时常见的简易膨化器
偶尔能吃到人参米,是在外婆家。外婆家的日子相对宽裕,外公勤劳干练,外婆持家有道,舅舅又在外工作,舅母在家作田也很能干,所以生活过得比较滋润。每次去外婆家,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在那里,我常常能如愿以偿地吃到心心念念的人参米。
当外婆家的院子里响起“打人参米”的吆嗬声,我便欢快地跑到坪里,与伙伴们围在师傅身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师傳操作膨化器。随着那声熟悉的巨响,人参米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我和妹妹欢呼着,簇拥着外婆走上前去,一起分享这甜蜜的美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软糯香甜的人参米,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那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光。
外婆总是格外疼我,知道我爱吃人参米,往往在我回家的时候,悄悄地给我的书包里放上一塑料袋人参米,并叮嘱我路上慢慢吃。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轻轻打开塑料袋,抓出一把人参米塞进嘴里,那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满心都是惬意与满足。
人参米总是让人回味
人参米不仅味道香甜,还具有特殊的功效。它性味甘平,有着补脾和胃、补中益气、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等诸多益处。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它就像一位温和的守护者,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在身体疲乏、气血不足时,吃上一些人参米,仿佛能注入新的活力;对于肺阴亏虚导致咳嗽、便秘的人来说,人参米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正因如此,人参米深受老幼妇孺的喜爱,尤其是孩子们,把它当作最好的零食。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些人参米或者用人参米制作的“冻米糕”,以招待客人。有时候,主人还会端上一杯用人参米、芝麻、黄豆、姜片等泡制的芝麻豆子茶,热气腾腾的茶水,混合着各种食材的香气,喝上一口,浑身暖洋洋的,让人格外舒爽。
如今,炭火炉少了,电动机器转得快,米形周正了,却少了炉火中的烟火气,也少了“轰隆”声里孩子们的雀跃,更少了炭火与米香交织的淡淡糊味。好在瓷白、鹅黄、浅绿的记忆还在,人参米一入口,人仿佛便回到了围着膨化器打转的午后。
前些年,有专家指出,人参米出自铸铁膨化罐,可能存在含铅超标的风险。这一消息传出后,人参米这种曾经备受宠爱的“价廉物美”的食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街头打人参米的身影也越来越少,让人很难体验到儿时味蕾上的快感。
但是,在我的心中,人参米的美好从未改变。那些与它有关的记忆,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生命的天空,熠熠生辉。如今,岁月流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奇的零食层出不穷,但我依然忘不了儿时的人参米,忘不了那带着烟火气息的香甜、松软,更忘不了外婆温暖的笑容和家人欢聚的幸福时光。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童年的寄托,是对过去那段纯真岁月的深深眷恋。每当回想起这些,我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仿佛又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膨化罐的声声巨响中,追逐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2025年7月25日写于贵州旅途
7月27日修改于湘潭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