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四姐妹的恋军情结
作者/李永水 朗读/李岩
谁也不知道长白山经过了多少次抖动之后才形成了这样一块1252平方公里的土地 一一邹平市,谁也说不清孝妇河经过了多少弯曲之后分岔出这样一条野性的支流一一老坞河。就是在这里,仅有百十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却流传着四姐妹先后嫁给军人随军从属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邹平市长山镇老坞河南岸五百米处的杏村。
图①、作者与四姐妹合影。
图②、作者与四个姐夫、妹夫合影。
杏村,这在鲁北平原是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了。村北头有户李姓人家,户主李振东。笔者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男孩,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这四个如花似玉的姐妹先后嫁给了军人,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然而这个美谈的起源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父母对军人一直未了的情结。
1948年,29岁的父亲作为支前民工参加了淮海战役,推着小车一去近两个月。我的未成年就早逝的哥哥就是在父亲到了徐州时出生的,随起乳名“徐州”以作纪念。当时前方枪炮声阵阵,后方的爷爷又怕又急,盼儿子平安早归,就这样盼啊盼,等啊等,天天望眼欲穿,最终盼瞎了双眼。而父亲呢,在近两个月的支前中亲眼目睹了解放军战士对敌人的浴血英勇和对支前民工的热情可亲,感动、感恩、感怀。回到家,多次对母亲说起解放军多么好,多么好,我儿子长大了也让他们当兵,女儿长大了让她们嫁给当兵的。当时母亲虽然对父亲的叙说感动了好半天,但一直没把父亲的后半段话当真,认为父亲要儿子当兵、女儿嫁兵不过是一时的冲动而已。可一直到了后来他对儿女们潜移默化的教育才显现出了他当时的承诺是认真的,发自心底的,更是在往后的岁月里被证实了的。我作为老李家唯一的男孩他更鼓励我当兵,每年的征兵季他都从十几里外的焦桥供销社骑自行车回来为我加油。那次我跟着村上的适龄青年去了验兵体验站,身体合格,但终因我是家中唯一男孩的缘故没能成行。从此,父母的恋军情结全部寄托在了四个姐妹身上,而且不是巧合的巧合,四姐妹先后嫁给了军人,还都是当官的,虽然官衔不大,但总算了却了父母半个多世纪的恋军情结。
图③、大姐与姐夫哥合影。

图④、大姐夫哥在部队服役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姐李桂英年轻漂亮,勤劳善良。虽没上过一天学,却挺勤奋。为了让弟妹们能上得起学,她十几岁就随大人们下地干活了,而且利用业余时间上识字班,学文化,求进步。如今她都年过八旬了却还经常戴上花镜看书看报呢!20岁那年村里的老支书看她勤奋好学进步快,推荐她当了村妇委会主任。当时为大姐上门提亲的更是多的不得了,但不论男方家庭条件多么好她都不为心动。到了21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了本村当兵五年的小伙张成一。论家庭,张家是村里出了名的“糠饽饽子家",顾名思义常年吃糠咽菜。当时村里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桩婚事能成,而我大姐还就是看上了张家人忠厚善良,且张成一是军人,在长岛县海军部队服役。她不顾姐妹们好心劝阻,于1963年与张成一喜结良缘。当时张成一给了她10元见面礼钱她都没要,只是顺应了张成一的军人要求:喜事新办不坐轿,坐着生产队的马车去婆家举行了婚礼。姐夫哥张成一结完婚回到部队不久就提了干。到了1971年,大姐随军去了部队,到1979年姐夫哥在营教导员职位上退役转业,大姐随军八年。其间他们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张军、张涛,某种意义上凝结着他们难舍的恋军情结、海防情结。果然,多少年后,大儿子张军没能如愿当兵,小儿子张涛在天津武警部队服役五年。后来,大姐曾对我说,如果可能的话,也让孙子去当兵。当时我受此感动,创作歌词《一家三代都是兵》,这是后话。
图⑤、二姐与二姐夫哥合影。

图⑥、二姐夫哥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军大比武中留影。
到了二姐这儿,她的恋军情结更是浓厚。如果说大姐性格向内、举止稳重的话,二姐那是开朗活泼,能歌善舞,而且文化程度高,博兴师范毕业,毕业后留在博兴县一所小学教书。1968年农历正月,经人介绍认识了博兴籍军人刘维勇。此人只是年龄偏大些,妻子病逝,前有一双儿女。二姐回家征求娘的意见,娘不同意,推心置腹地说:“妮啊,我知道你的心思,我和你爹也愿意你找个当兵的。但后娘不好当啊,而且他比你大七岁,不合适啊!"二姐一听娘不同意,没有着急,反而一改以往急躁脾气,耐心对娘说:“娘啊,老刘这个人老练成熟,很体贴人。他早已把这事想头里了,也已经处理好了。因为订下这门亲事后,他得返回部队。我呢,刚刚参加工作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他与他的大哥和本村的大姐协商好了,一双儿女先由他们分别抚养,一切费用我们承担。再说为了老刘安心工作,我会像亲生一样待他一双儿女的,您放心吧。”常言道,娘的心是水做的,一点不假,几句话被二姐说软了,说:“只要你愿意,娘还能说啥呢?只是你要像你说的,对人家儿女像亲生的一样啊!”“娘,俺知道。”二姐有些娇羞的说。然后,又对娘叙说了她对老刘大哥的一些了解:十八岁当兵去了朝鲜,三年后回国。1964年在全军大比武中参加摩托化比武,比出了好成绩,立功受奖提干,从排长升为连长。后来老刘大哥在营长职位上退役转业回博兴定居。去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荣获纪念勋章一枚。

图⑦、二姐夫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那是在1968年国庆节,二姐他们举办了婚礼。婚后他们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刘超,一个刘杰。超越、杰出。果然,儿子不负所望,一个商海弄潮,一个部队当兵,继续他们的从军梦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二姐婚后没有食言,以老师特有的爱心和她童话式的交流呵护和感染前房两个孩子。每个周未定期回老家与这一双儿女亲近相处,融洽情感。随着多少年后刘超、刘杰的先后出生,她非但没有厚此薄彼,反而对前房姐弟俩更多了一层关爱。1971年8月,二姐按照当时部队的相关规定随军,连同前一双儿女的户口一块转到了部队。多少年来,小姐弟四个少小无猜,亲密无间。直到他们各自成家立业,当了爸爸、妈妈,前房的一双儿女也先后当了爷爷、奶奶。每逢节假日,他们各自带着爱人,带着孩子,带着笑容,带着祝愿,回来看望他们二老。难怪转业到地方后,单位的同事至今也不知道他们一家人这特殊的血缘关系。这里面谁能说不是老刘大哥大仁大爱的智慧运筹和二姐兑现承诺贤妻良母般的家庭经营呢?
在这几十年里,除了他们夫唱妇随、恩爱相守外,在当地还留传着他们这样一段佳话呢!大概是他们结婚初期吧,老刘大哥回博兴探亲,他们在车站口等车。有认识二姐的人指着他俩说:“快看,李老师找了个爹唻。"这话被他俩听到了,只是对视笑了一下。而到了五十年后2020年左右的一天,老刘大哥带二姐去医院看病。当他把二姐从车上搀扶下来时,有病人瞧见了羡慕的说:“你看人家大小子多孝顺啊!”一旁的医生听了一摆手说:“别瞎说,人家是老伴。"当他们把这段经历当笑话说给我听时,我无不感慨地说:“哥、姐,这是对你们婚姻最高的概括和奖赏:爱心相伴,年轻永远。”
图⑧、三妹、三妹夫一家人合影
大妹妹李桂华,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好闺女。言语不多却心灵手巧,在生产队干活是一把好手,还精通缝纫、编织和刺绣等手艺活。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的意中人也像姐姐一样的标准:正直善良,勤劳健康。经人介绍,嫁给了本村的王心水。巧得很,王心水也是当兵的。1973年入伍,在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仓库当管理员。当时他家兄弟四个挤在一个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小四合院中,他是排行老三。村中有人劝我妹妹说:弟兄四个挤在一个院中,还有一个未婚,你都没地方入洞房,何苦呢?而妹妹说:我是看中了王心水这个人,而不是那小四合院。有人在就有地方住。果然,到了1979年他们结婚时,房子不够用,娶在了婆婆住的大北屋里间里。这在杏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惹起了一场不大不小却空前绝后的笑谈波澜:儿媳妇娶在婆婆屋。虽然这样,妹妹结婚后当年就把户口转到了婆婆家,与哥嫂们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几年后,兄弟们各自先后另择处盖房独居,妹妹一直把公婆照顾到老,解除了王心水后顾之忧,安心工作,立功受奖,入党提干。2000年后在营职助理员职位上退役留居在了北京。而妹妹从1981年随军进京到现在近四十年,把大好的年华献给了军人,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图⑨、小妹与小妹夫合影。
到了小妹李霞,家中数她最小都宠着她。养成了啥事也不愁不忧的性格。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接了父亲的班去了焦桥供销社工作。
小妹性格活泼,工作勤快,深得领导和同事好评。有好心人给她介绍对象是焦桥乡郭家村老支书的儿子王洪国。更巧的是他也是军人,在莱阳某坦克团服役,时任技术员。后来我问小妹:“李霞,那时你择偶标准是不是与三个姐姐一样非军人不嫁?"而小妹白了我一眼说:“才不呢,我知道找个当兵的两地分居,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多苦多累啊!”看看,说话还是跟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来直去。
“那你咋还同意嫁给王洪国了呢?”我又问。
“缘分呗。与三个姐姐一样,天意,巧合。”小妹快言快语。“何况咱爹说找个当兵的好,身体棒,觉悟高。咱娘也说家庭孬好不说,只要人好就行。俺四个女婿都是当兵的谁不羡慕啊!”小妹又补充道。言语间,小妹脸上漾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那是羞的,也是喜的。说是不想找当兵的,平时说话从不藏着掖着的小妹不知何时咋也言不由衷了呢?
“遗憾的是就是没与姐姐们一样随军过过部队生活。”一句话露出了真象:淡漠的外表下是藏在心底的那种对军人的未了情。正如《十五的月亮》所唱:“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为了让军人的妹夫安心服役,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小妹却事无巨细地孝敬着公婆,含辛茹苦地把独苗儿子抚养成了大学生。眼下,儿子在王洪国工作过的明集镇第一副镇长岗位上履职,而且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而这个有着与他爸一样体格和魄力的后生也无不感慨地说:“唯一遗憾的是我这一生没有当兵的历史。”可能这话在不同场合说过多次了吧,说得他的两个宝贝千金也对当兵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记得有一次小妹夫妇带小孙女来我家作客,聊天中我无意中问小孙女:“米禾,长大了干啥?”“当兵。”回答的干脆利落。“她是受她姐姐乔乔的影响。有人问乔乔长大了干啥,也说是考军校当兵。”小妹补充道。是啊,外甥的从军梦只能留给他的这两个宝贝千金实现了,而且是潇洒女兵。
高高长白山啊还在那儿默默耸立,长长老坞河啊还在这里静静流淌。四姐妹的恋军情结正在第三代人身上绵绵续延。看来我十几年前创作的《我家三代都是兵》得再次唱响了:
头戴星,肩扛星,我家三代都是兵,从军戍边情未了,添砖加石固长城 ……

李永水,中共党员,歌词作者。业余创作半个世纪,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与人合作歌曲千余首,获奖百余项。创作理念: 把词写在家乡大地上,把歌唱到乡亲们心坎上。

诵读者简介:李岩,现居深圳。喜欢小动物,喜欢下厨房,爱好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旅行,吃吃喝喝等一切美好事物。努力做到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力求认真过好每一天。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