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葵草
文/李广昌
在重返家乡,探访“新城呼尔贝大草原”的途中,丁葵草是我邂逅的第四味草药。它稀稀疏疏地隐在茂草丛中,并不起眼,却瞬间勾起了我三十年前的记忆。那时,一位从福建当兵归来的同学闲谈中提及,他在部队集训时不慎扭伤了腰,打针吃药皆不见效。后来,幸得一位当地老人指点,采来丁葵草,配上猪尾巴根,与少许水酒一同炖服。仅仅三次,那恼人的伤痛竟豁然而愈。正是这则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让“丁葵草”这三个字,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
丁葵草属豆科,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矮小草本。它根系粗壮,茎却纤细如线,分枝披散,高不过二十至四十厘米。最别致的是其叶片:小叶仅两枚,生于叶柄顶端,形似披针。纤细的总状花序上,点缀着两三朵乃至十来朵小小的黄花。待到结果,便是两到四节的棕褐色荚果。
因其形态独特,它在民间赢得了诸多充满意趣的别名:人字草、二叶人字草、苍蝇翼、乌蝇翼、铺地锦、老鸦草、丁贵草、苦地锦、金钱吊蛤蟆、一条根、乌龙草、红骨丁地青、斜对叶、金鸳鸯、沙甘里……每一个名字背后,想必都藏着一个口耳相传的鲜活故事。
这草儿性喜田埂、草地、斜坡或溪水之畔,悄然生长。
其味甘淡,性凉。功效在于清热解表,凉血解毒,兼能除湿利尿。
医家常用它主治:感冒、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小儿疳积、小儿高热抽筋、急性乳腺炎、眼结膜炎。外用则可疗跌打损伤、痈疖肿毒及毒蛇咬伤。
民间验方更是丰富:
急性乳腺炎:丁葵草适量,配二两左右鲮鱼一条,加水三碗,煎至一碗余,分一至两次温服。
风热感冒:与柳叶菊、银花藤各适量同煎。
咽喉炎: 取鲜品调酸醋揉烂,含于口中徐徐咽津。
马嘴疔(生于上唇人中处):鲜叶捣烂,加少许蜜糖调和,敷于患处。
痔疮:配伍银花、苦楝皮煎煮,待药味浓郁,倾入盆中,趁热熏蒸肛门,待水温稍降,再坐浴浸洗约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
毒蛇咬伤: 鲜草捣烂绞汁内服,每次二三十毫升;药渣则敷于伤口四周。
肝炎:配地耳草、瓜子金煎服。
黄疸: 与车前草同煎。
小儿疳积:加猪瘦肉炖汤,饮汤食肉。
脚浮肿酸痛:鲜根适量,配猪蹄节一个,炖服,连服三五次。
瘰疬:其根适量,与酒同煎服。
蛇疮、蛇伤:或取根锻存性研末外掺;或以鲜根或全草捣烂绞汁,内服一小杯,药渣外敷。
现代研究亦揭示,丁葵草全草含有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等活性成分。
丁葵草并非药典中的常客,更多是地方习用、自采自销的“冷背”药材。然而,它在乡野间口口相传的生命力,如同其坚韧的根茎,深扎于民间的沃土。望着飞机场草坪上这点点青翠,不禁遥想:当振兴中医药的春风浩荡吹拂,这些散落于草野的明珠,能否也焕发新生,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重新织就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