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迷苏仙》笔记
□卢圣锋
初识梁瑞郴老师,是在他的散文《东江秋色》里。后来,2015年我参加毛泽东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的学习,得以近距离接触梁老师,拜读了他的诸多作品。此后又有多次陪他到衡阳、娄底、郴州等地采风的机会,在大师身边,受益良多。
三月初,收到梁瑞郴老师寄来的近新散文集《月迷苏仙》,认真拜读后,心中颇有感触,遂斗胆记录下来,权当笔记。
一、概念
梁瑞郴先生身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 ,他的散文创作蕴含着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当代散文领域独树一帜。其作品以深沉的历史意识、真挚的情感表达、凝练的文笔风格以及学者般的人文关怀为显著特征,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
《月迷苏仙》这本新散文集共分四辑,收录了63篇作品。它以“胜步”的历史纵深、“回澜”的乡土情结、“琴筑”的精神咏叹、“吆喝”的评述锋芒,构建出湖湘文化的多维画卷。创作始终围绕“真”与“道”,既扎根地域文化,又融入个体生命体验;既有古典散文的载道传统,又有现代性的反思精神,形成“厚重与空灵并存”的美学风格,成为湖湘文学的重要篇章。
二、情怀
梁瑞郴的散文创作始终饱含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切热爱。他擅长通过行走文学的形式,将个人经历与宏大历史叙事相融合,形成“逆旅之光”般的探索精神。
在第一辑“胜步”里,他以“行走中的文学”为基调,展现出“山与水,物与人,相依相谐,几成圣手丹青”的美妙意境。在《郴江为谁流》中,他把秦观词意和郴江的现代变迁交织起来,通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意境重构,展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雪漫天门山》《歌声飘过雪峰山》等篇目延续“清丽与老辣糅合”的笔法,在天门山、雪峰山等地理坐标中,既描绘自然奇观,又蕴含对文明进程的哲学思考。《惹巴拉之秋》以湘西土家语“惹巴拉”为引,将风雨桥等文化符号化为流动的诗意,体现“古朴与雅致交相辉映”的创作追求。《通天山中一书院》通过对梧桐书院的探访,串联起汉代至近现代的文化传承脉络,将书院视作“湖湘文脉”的缩影,感慨“文化自信,何其箴言”。这种对历史遗迹的关注,既是对文化根源的探寻,也是对当下精神困境的回应。
他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上。这种以历史为鉴的自觉,让他的散文常以“逆旅”姿态回望文明进程。如在《水映昭陵》中,通过湘江畔昭陵古镇的兴衰,反思现代化对文化遗产的冲击,提出“水流是昭陵的灵魂,人流才是昭陵的希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命运紧密相连。
三、传承
在中青年作家群体中,很多人都期望梁瑞郴老师能为自己的作品作序或撰写艺评,因为梁老师十分关爱中青年作家。无论面对谁的作品,他都能发现亮点并给予肯定与鼓励。
梁瑞郴将第四辑命名为“吆喝”,是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文学现场注入活力。这辑的17篇评论既不是学院派的术语堆砌,也不是普通的读后感,而是融合湖湘文脉的批评实践,在中青年作家作品中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用批评的光芒照亮文学新路,彰显了文化守望者的使命担当。
《村庄声音的乡愁》在城市化浪潮中守护乡土记忆,《楚巫文化的回响》等篇目构建文化基因图谱,延续“启人心智,给人以别样阅读享受”的创作追求。《星汉璀璨之巨光》等作品以“诗风书舞,双剑合璧”的艺术形式,实现文学性与书法美学的跨界对话。
此外,梁瑞郴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也体现出他的人文关怀。他主张“行走是作家的必修课”,强调实地考察对创作的重要性。在为张雄文《白帝,赤帝》作序时,他特别提到作者游历白帝城、穿岩山等地,将“名不见经传的风景”转化为“诗歌帝国的永恒”。这种“行万里路”的实践,在他自己的《水映昭陵》中也能看到——通过对湘江沿岸的反复走访,提炼出“江南山水从容气度”的美学意象。
针对当下散文“过度抒情”的问题,梁瑞郴提倡“坚实的叙事能力”。他推崇张雄文在《多是横戈马上行》中“徐缓有致的表达”,觉得其“不动声色的叙事”更具艺术感染力。
四、文笔
梁瑞郴的文笔凝练典雅,注重细节的传神刻画。他以“文以载道”为创作准则,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使命,作品既是对湖湘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理性回应。
梁瑞郴对湖湘文化的研究与书写贯穿其创作生涯。他的散文不回避社会议题,推崇“把文章写在结结实实的大地上”,主张散文应兼具理性思辨与感性抒发。他曾在他的作品《滴水之报》中,通过讲述母亲晚年生活细节,反思现代社会中亲情的疏离与孝道的缺失,既有对个体的温情关怀,也暗含对物质化社会的批判。
梁瑞郴对乡土文化的眷恋,既体现在对郴州、衡阳、永州等地文脉的梳理,也体现在自身作品中。比如《仙庾造梦》一文,描绘株洲仙庾岭的耕食书院与香荷庄园,将乡村振兴的理想融入自然景观的描写,既赞美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也寄托了对现代教育模式与生态保护的思考。
《月迷苏仙》更以“清隐之气”提供了一种精神救赎的可能。无论是苏仙岭的“仙风道气”,还是其他文章中的“慢生活美学”,梁瑞郴始终在喧嚣中守护一片诗意的栖居地。这种“隐”并非避世,而是以文化的定力对抗时代的浮躁,正如他所言:任何一位游子远行归来,莫不用沧海桑田的变化来感慨这座城市,但苏仙岭始终是气定神闲的大家。
五、风格
梁瑞郴的散文风格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诗意空灵性,形成“情理相谐,虚实相生”的独特美学。他善于在宏大叙事与生活细节间找到平衡,既以学者的严谨探究历史,又以诗人的敏感捕捉瞬间。
其散文常以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为切入点,运用考据与想象交织的笔法,为传统题材赋予新意。例如,在《白帝,赤帝》序言中,他评价张雄文的散文“在历史的迷雾中拨霭见晴”,认为唐宋诗人用诗歌构筑的永恒精神帝国远胜帝王功业,这一观点也反映出梁瑞郴本人的历史观:文学的价值超越时空,是文明的真正载体。
梁瑞郴的散文善用比喻与象征,如在《仙庾造梦》中,他把耕食书院形容为“混搭的,既有旧时人家味道,又有现代元素的嵌入”,用建筑美学隐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梁瑞郴主张散文应立足当下,关注“此时此地的真实生活”。他批评当下散文界“矫揉造作的抒情”与“同质化的摹写”,推崇“现在主义”——即从现实问题出发,以理性思辨与感性体验双重介入时代。
六、风骨
梁瑞郴的文学成就和他的人格特质紧密相关。他既是严谨的学者,又是真诚的文人,为人处世之道与文学理念相互印证。
作为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学发展。比如,他为《船到衡阳柳色深》作序时,高度评价衡阳散文作家群的创作成果,称其“赓续文脉、功德无量”,并呼吁社会重视地方文化的史料价值。对青年作家张雄文等人的扶持,更体现出他“文学薪火相传”的责任感。
梁瑞郴的散文中常能看到他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他被评价为“君子如兰,淡墨香远”。他以谦和包容的态度提携后辈,毛泽东文学院初创时,他亲自指导学员,给予青年作家“慈父般”的关怀。知名女作家袁姣素回忆拜访梁先生时,他“默立门前迎接”“以乡音细问同乡”,这些细节都流露出他质朴的温情。
七、回响
梁瑞郴的散文创作,是湖湘文化精神与现代知识分子情怀的结晶。他以“文以载道”的使命感守护文化根脉,以“现在主义”的立场介入现实问题,用诗意语言构建审美空间,更以真诚人格树立文人典范。其作品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在当代散文领域独具特色。
正如他在《仙庾造梦》中所说:“创新并非从无到有,而是元件的排列组合”——梁瑞郴的文学实践,正是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范例。
此外,他身为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书法造诣也渗透在文字之中。我有幸得到多幅梁老师的墨宝,感觉其散文中的“遒劲、洒脱”之气,与书法线条的韵律感相呼应。
(梁瑞郴先生题赠作者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