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 火 相 援
一一1944年新四军五师救护美国援华飞行员史实考述与意义探析
文/戴 志
2025年7月20日
1944年5月,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的关键阶段,抗战边区发生了一段中美军民携手抗敌的动人往事——新四军第五师与边区军民携手,成功营救一名被日军击落的美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飞行员。这一事件不仅是二战期间中美同盟在华合作的具体缩影,更彰显了中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对国际友军的支援,成为新四军抗战史与中美战时关系史中极具价值的历史片段。
〈一〉
1944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扭转太平洋战场颓势,发动了规模浩大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华中地区成为日军重点进攻区域。鄂东边区作为新四军第五师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地处武汉外围,是连接中原与华南的战略要冲,长期处于日军“扫荡”与封锁的前沿,军民抗日斗争异常艰苦。
与此同时,中美空中协同在华逐步加强。美军第14航空队(前身为陈纳德指挥的飞虎队)自1942年成立后,承担着对日占区军事设施、交通线的轰炸任务,以及保护中国西南国际通道的重任。1944年,随着美军对日作战力度加大,第14航空队频繁出动战机轰炸华中日军基地,鄂东周边的武汉、九江等日军重要据点成为重点目标,部分战机因被日军防空火力击中或机械故障被迫在边区坠落,为当地军民的营救行动,留下一段美好故事。
〈二〉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湖北抗战边区军民救援盟军飞行员的故事,成为中美两国携手抗击法西斯、共筑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生动见证,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善良与国际主义精神。
1944年5月6日,飞虎队飞行员格伦·本尼达驾驶P-51型野马战机,从湖南芷江起飞,参与轰炸日军在汉口的重要军事目标。此次任务危险重重,日军在汉口部署了密集的防空火力,天空中布满了对空炮火的硝烟。格伦.本尼达凭着精湛的技术,完成了目标摧毁任务。返航途中遭日机拦截,被炮弹击的飞机冒着浓烟迅速下坠,他腿部受重伤,跳伞降落在监利县周老嘴镇罗家村下凤湖,落地的瞬间,他受伤腿部的剧痛几度让他晕厥,望着陌生的环境,心中满是紧张与不安。望着空中降落伞的飘落,几个村民小心翼翼地朝他走来。本尼达迅速出示随身携带的美国国旗和写有“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等四国文字的布质“血符” (见图一),这是飞虎队队员与中国军民之间的特殊约定,一旦遇险,凭借血符可证明身份,获得救助。
村民们虽语言不通,但看到血符后,立刻明白眼前这位“洋人”是抗击日军的盟军飞行员。他们不顾日军“通敌者格杀勿论”的威胁,抢在日军到达之前,迅速将本尼达转移隐藏起来,用简易的担架将他抬到安全的地方。村民罗必咸、罗福世等人,为受伤的本尼达清洗伤口,找来草药敷在伤口上,还拿出家中仅有的鸡蛋等营养食物,为他补充体力。
在日军的残酷统治下,监利百姓长期遭受苦难,对侵略者恨之入骨。他们深知盟军飞行员是来帮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救助本尼达不仅是出于善良的本能,更是对反法西斯事业的坚定支持。
〈三〉
消息很快传到当地新四军边区抗日游击队,得知有盟军飞行员坠落,为避免日军的搜捕,游击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知营救本尼达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一条生命,更关乎中美两国的友谊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抗日游击队决定将本尼达送往新四军第五师师部进行救治。然而,从监利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驻地大悟县白果树湾,路途遥远,且沿途布满日军的封锁线,转移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
整整23天,70多名游击队员和新四军战士组成护送队,接力步行近300多公里。他们昼伏夜出,巧妙地避开日军的巡逻队和搜捕。遇到河流,队员们就用简易的木筏渡河;遇到山路崎岖,大家齐心协力,抬着担架艰难前行。每一次穿越封锁线,都是生死考验,但队员们毫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将本尼达安全送到师部。
〈四〉
本尼达被安全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后,受到了师首长李先念的热情接待和悉心照料。李师长和师部领导亲自探望本尼达,送来水果和营养品,安慰他安心养伤。师部的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精心护理他的伤口。
在养伤期间,本尼达与师部的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语言不通,但战士们用手势、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真诚的笑容,让本尼达感受到家的温暖。师部还专门安排懂英文的人员,与本尼达交流,了解他的需求和经历。李先念还将一把缴获的日军手枪和一张自己的照片送给本尼达作为留念,本尼达深受感动,将这些珍贵的礼物小心保存,本尼达身无它物,随手将飞行员精制的腰带(见图二)和金属小酒壶(见图三),以及绸缎‘‘血符’’回赠给新四军师部留作纪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本尼达的伤势逐渐好转。在新四军第五师的帮助下,他最终安全返回美军基地,继续投身反法西斯战斗。
〈五〉
本尼达回到美国后,始终没有忘记在中国的这段经历和中国军民的救命之恩。他多次向家人和朋友讲述在鄂东新四军五师医院的热情经历和中国军民友善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善良。
此后,本尼达先后于2002年、2005年、2010年三次携家人来到中国,其中两次到湖北重访故地,表达对当年救助他的中国军民的谢意。2005年,82岁的本尼达回到红安,村民们纷纷赶来与他相见,他被村民用竹躺椅抬到当年的新四军五师医院现场,回忆起那段生死与共的岁月,本尼达感慨万千。
2010年10月23日,本尼达与世长辞。遵照他的遗愿,2011年5月11日,他的夫人携两位儿子专程从美国来到红安县,将他的部分骨灰永久安放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本尼达墓园内,展示着“飞虎队”飞机模型,刻写着他当年在湖北获救后转移的经历和线路图,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
〈六〉
边区军民救援盟军飞行员的故事,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正义、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也为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传承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 。
整过救护过程,彰显了中国军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自身抗战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边区民众与新四军五师不计代价营救美国飞行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事业的坚定支持。这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援助,打破了“抗战仅为民族独立”的单一认知,展现了中国军民将民族解放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的全局视野。
二战期间,中美虽为同盟,但因战略差异与沟通不畅,合作中不乏摩擦。而边区的营救行动以具体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盟军的积极配合,成为中美基层军事力量协作的成功案例。事件后,美军第14航空队曾致信新四军第五师表示感谢,为双方后续在情报共享、对日作战协同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边区的抗战史不仅是中国军民孤军奋战的历史,更是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相互支援的历史。营救美国飞行员事件,让边区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形成了直接关联,凸显了地方抗战史在全球视野下的价值。
〈七〉
1944年,新四军五师边区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往事,虽已跨越近八十年,却依然闪耀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光辉。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军民与美国飞行员因共同的敌人走到一起,用勇气与善意书写了“患难与共”的篇章。这一事件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珍贵记忆,更启示我们: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时,跨越国界的团结与互助,始终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对这段历史的回溯与研究,既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国际主义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