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雁来蕈西
路边
雁来蕈与西渚的缘分可以说是天生的,你看那“蕈”字,不早就是西渚的草吗?所以宜兴有古语云:蕈在西渚,茶在茗岭,说草不是草,皆为山中宝。还有一种说法是八仙聚会阳羡山,不慎遗落老君丹。君丹却恋人间好,躲入松林还打伞。所以雁来蕈的烧制,被西渚人申报为宜兴非物质遗产,就天经地义顺理成章。
雁来蕈不只西渚有,它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菌类植物,南到云南台湾北到新疆青海都有,质地当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气候润湿的丘陵山区地带为佳。据茗岭龙池严金祥老人说,相传吃雁来蕈就是从宜兴开始的,而且还真与八仙有关。世上哪有八仙呢?其实最早的八仙就是茗岭地区的八位先进工作者。宜兴历史上有过一个影响划时代的大生产运动,唐代宗大历年间,因山僧献茶陆羽品茗,常州知府李栖筠终于把宜兴茶叶送进了朝堂,并开启了制度性贡茶的历史先河。李栖筠于是把茗岭及茗岭周边数十里丘陵列为贡茶生产基地,大规模地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和炒制生产。在这个大生产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热心人士和劳动能手,领域涉及栽培、养护、采摘,炒制、入贡和后勤服务等,他们有老有少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最突出的有八位,就是后人塑造成仙的八仙,其中包括何仙姑。
西渚人说何仙姑是西渚人,其家初遭山匪张度劫杀家人俱亡,何仙姑在被掠持途中获李栖筠剿匪部队解救,后来到茗岭积极投身李栖筠的贡茶事业。她能歌善舞勤劳聪慧,开春,她是赛茶神的歌舞明星,开园,她是采茶娘子军的领头羊,开坊,她又成了男茶工贤妻良母型的后勤部长。今天的龙池丁墅村,茶工头目吕洞宾的仙人洞和茶娘何仙姑洗菜浆衣的何姑池还在。为了丰富大家的餐桌,何仙姑多次观察放养猪吃草,在猪吃草中,开发了许多野菜,其中就包括雁来蕈。后来八仙的事迹皇上也知道了,便在京城为他们开了表彰会,何仙姑则将她酱制的雁来蕈带来在御厨坊为皇上做了碗蕈拌面,皇上吃得龙颜大悦。从此蕈拌面作为宫厨之珍代代相传,元代改叫春盘面。
雁来蕈,顾名思义,乃是秋天的东西。其时金凤送爽大雁南飞,在松花落地的雨后,褐色小伞状的雁来蕈带着松针的清香娇美玉立,轻轻摘来洗净便可烧制。先用素油煸炒,再放料酒酱油和糖,无需加水,熬制成汤将干即可,也可配菜,譬如炒虾仁炒鸡丁等。烧制的雁来蕈吃起来脆嫩香软鲜咸美味,现代科学证明它还有帮助消化调节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等作用呢。
据《宜兴文史资料》十三辑记载,四川两个文豪都在宜兴吃过西渚雁来蕈。一个是苏东坡,吃了连说“绝佳”。另一个是郭沫若,他说“此物当推天下第一味,我家乡虽有高山密林,却无这样的美味。”而杨万里的吟咏,更为形象生动:“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雁来蕈,作为宜兴人的我,更是不能不爱你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