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声入诗,掌底乾坤
文/胡成斌
夏夜的窗纱破了个小洞,墨色的风裹挟着蝉鸣涌进来时,总有细碎的振翅声潜入耳畔。这让我想起案头那首《咏蚊》:"一饱骚人血,吟来平仄分。还他迅雷掌,观帖赋诗文。"初读时只当是文人的戏谑,直到某个被蚊声搅得难眠的子夜,才在掌底的殷红与纸上的墨迹间,咂摸出几分关于侵扰与安然的深意。
外祖父生前总爱在夏夜写蝇头小楷,昏黄的台灯光晕里,他的眼镜片常会映出个小小的黑影——那是蚊子在墨池上方盘旋。我总急着要去拍,外祖父却按住我的手:"且看它如何捣乱。"只见那蚊子停在宣纸上,细长的喙试探着起落,竟在未干的墨迹上踩出串细碎的脚印。外祖父非但不恼,反而提笔在脚印旁补了只翩跹的蝴蝶,笑道:"万物皆可入画,扰人的东西,换个心境看也是景致。"
那时的书房总弥漫着墨香与艾草混合的气息。外祖父会在砚台旁摆一小碟清水,说蚊子饮了水便少叮人;他写累了,就对着纱窗上停驻的蚊子念念有词,仿佛在与老友闲谈。有次我问他为何对蚊虫这般宽容,他指着墙上的《兰亭集序》拓本:"王右军写序时,未必没有蚊蚋叮咬,可那些墨迹里只有风雅,没有烦躁。人活一世,哪能事事遂心?能在纷扰里守住方寸,才是真本事。"
后来在西安的旅居,住过一间带天井的老房。梅雨季节的夜晚,蚊子格外猖獗,帐子上爬满了细碎的黑影,像谁洒了一把黑芝麻。同屋的旅伴整夜挥着蒲扇咒骂,我却想起外祖父的话,索性点亮油灯读诗。读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时,忽觉手背一阵微痒,低头见只蚊子正蜷在指节上,腹部已涨成半透明的红宝石。抬手欲拍的瞬间,竟想起外祖父补画的那只蝴蝶——它不过是遵循着生存的本能,与檐下筑巢的燕子、阶前生长的苔藓,原是一样的世间过客。
轻轻吹口气,蚊子振翅而去,留下个微红的小点。那点痒意竟成了奇妙的提醒,让诗句里的清寂有了更鲜活的触感。原来侵扰与安然,从不是对立的存在,就像蚊声与诗韵,能在同一个夏夜和谐共生。
友人老张是位篆刻家,他的工作室里总养着几盆驱蚊草,却从不真正指望它们能驱蚊。"蚊子来了,正好活动活动筋骨。"他说这话时,正握着刻刀在青田石上走刀,忽觉脖颈一痒,反手一掌拍下去,石屑飞溅间已捏住只垂死的蚊子。他举着那点殷红的血渍对着灯光看,忽然笑道:"这颜色,倒像极了朱砂。"说着便蘸了点清水,将血渍拓在刚刻好的"观海听涛"印蜕旁,竟添了几分浑然天成的野趣。
老张说,年轻时总为蚊虫所扰,刻章时稍不留神就被叮得心烦意乱,作品里满是火气。直到有次在黄山写生,暴雨突至,躲进山洞时被蚊虫围咬,却在狼狈中突然开窍:"那些山石经历亿万年风雨侵蚀,尚且沉默矗立,我这点痒痛算得了什么?"自那以后,他刻章时再遇蚊虫,便当作是自然对自己的考验,刀下的线条反而愈发沉静。
这让我想起医院的病房。去年陪友人住院,夏夜的空调坏了,蚊子在惨白的灯光下乱飞。友人刚做完手术,却笑着说:"你看它们多有精神,倒比我这躺平的人有活力。"他让我读诗解闷,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时,一只蚊子落在他缠着纱布的手臂上,他竟轻轻吹开:"它也只是讨口饭吃,不必赶尽杀绝。"那一刻,消毒水的味道里仿佛也生出几分诗意——原来真正的强大,不是对侵扰睚眦必报,而是在脆弱时依然保有悲悯。
外祖父虽然去世了,那方摆过清水的砚台还在,只是换了电子驱蚊器。有次回去,见表哥正对着个趴在《唐诗三百首》上的蚊子发愁,说怕它弄脏了书页。我学着外祖父的样子,取来小碟清水放在旁边,笑道:"让它喝饱了,就不会咬书了。"表哥不解,我却想起外祖父补画的蝴蝶——那些看似对立的事物,原是可以在理解中达成和解的。
昨夜写稿至凌晨,手背又被蚊子叮了个红包。起身时见月光正透过纱窗的破洞,在稿纸上投下菱形的光斑,而那只肇事者就停在"迅雷掌"三个字的上方,翅膀反射着细碎的银辉。忽然明白,所谓"还他迅雷掌",未必是真要置之于死地;"观帖赋诗文"的从容,也并非对侵扰的纵容。就像生活里的诸多烦扰,它们如蚊蚋般挥之不去,却也在提醒我们:正是这些细碎的刺痛,让我们更真切地感知着此刻的存在。
晨光爬上窗台时,那只蚊子不知去向,只在稿纸上留下个淡褐色的小点,像个未写完的逗号。我提笔在旁边补了句:"扰人者自扰,心安者长安。"墨汁晕开的瞬间,仿佛听见外祖父的笑声从时光深处传来,混着艾草的清香,在晨光里慢慢散开。
原来世间的侵扰从未停歇,变的只是我们应对的心境。当蚊声能入诗,掌底亦有乾坤,那些看似无解的烦忧,便成了滋养从容的土壤。就像外祖父书房里的墨香与蚊鸣,看似相悖,却在岁月里酿成了独特的韵味——那是历经纷扰后依然能与世界温柔相待的智慧,是懂得在"迅雷掌"的果决与"赋诗文"的安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作者简介
胡成斌(笔名:凝渊):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2022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工程分院,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2015年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支部委员兼村会记,2018年至今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早阳镇人大代表、早阳镇党代表,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乡村振兴规划师,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