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劲牌说劲酒
郑能新
初识劲酒,是三十年多前,每天在家里一方小而方正的电视荧屏上,看着姜昆笑意盈盈举着一个小酒瓶,“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言辞简单直白,却让人印象深刻。
从那以后,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小酌,劲酒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成为餐桌上的一抹亮色。常喝,就体会到它的配方科学,口感醇厚,清爽回甘,适量饮用,真的可以滋补身体,既可独饮,也适合与亲朋好友分享,渐渐地,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像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黄冈、大冶,虽然近在咫尺,但从未有机会深入了解劲酒的发源地。直到前两天,因缘“极目新闻”组织了一次作家采风,方才踏上了这片土地,才真正感受到劲酒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精神。
参观劲牌,是个愉快的过程。琳琅满目的酒品不仅让我们一饱眼福,同时也让我们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传统的经典款到创新的风味系列,每一款酒都展现了劲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这种深入的体验,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劲酒之间的距离,更让我们对这一品牌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更深的情感连接。
看着“1953”的创始纪念碑,岁月忽然有了重量!原来,早在那个靠一盘磨、一口蒸锅起家的年代,青龙山下红星湖畔的东岳庙酒坊,已默默蒸腾起第一缕酒香。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真没有想到它比我的年龄还大。我知晓“劲酒”之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殊不知此时它已默默跋涉了四十多个春秋!从莲桂补酒、长寿酒的朴素探索,到1989年那瓶真正意义上的保健酒破茧而出,时光窖藏了它最初的倔强。
年轻漂亮的讲解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劲牌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年上缴利税30多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不仅在贵州怀仁、四川宜宾等地建有分厂,其系列产品如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看着那飞机航线一般的线条密密麻麻射向世界角角落落,我又一次震撼了!陪同我们参观的李总接过讲解员的话题;“我们的东方草本之味早已远渡重洋,在美国摘取烈酒大赛银奖,在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的餐桌上堂皇生香,尤其是被非洲饮者奉为‘东方圣水’!”李总面露得色,滔滔不绝。而我却不由得心生感叹:一瓶乡土酒,竟能醉倒全世界!这种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对品质的肯定,更是对匠心的致敬也!
更触动心弦的是劲牌公司的“阳光”故事。在劲牌公益展厅,我们看到,自2004年首个阳光班在黄冈中学点亮希望,共有4亿元投入托举起5万个年轻学子的命运。今年,“希望工程·劲牌阳光学子”计划再度启航,每年8000万元专项资金将覆盖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那些受助学生大学录取率竟达百分之百,其中,有七成踏入重点学府,教育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行至劲牌研究院,玻璃墙内,白褂身影来往穿梭。向导细数家珍:“专职研发380余人,硕博占四成;拥有院士、国务院专家津贴专家十几位,获得国家专利120多项!这些数字再次让我深受震撼!劲牌公司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不仅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塑造了其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原本以为,一个酿酒企业应该不会有多少高科技含量,但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不仅有顶尖的科研团队,还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严谨的研发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劲牌公司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原料筛选到生产工艺优化,再到产品检测,科技创新贯穿始终。这种将传统酿造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全程下来,让人不禁感叹,一杯好酒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与坚守。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劲酒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我不禁感慨,劲牌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从田间地头的原料种植,到车间里的精密操作,再到市场上的贴心服务,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生产过程,更深深植根于企业的文化之中。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让劲酒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站在厂区门口,心中油然而生一股难以名状的敬意。我觉得,劲牌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紧密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透过这座桥梁,我仿若瞧见了无数工匠们在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凭借着智慧与汗水,书写着属于劲牌的经典传奇。
这里的一切,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从最初的作坊式生产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化企业,劲牌的发展历程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详细记录着一次次的突破与蜕变。而这种蜕变的背后,是对初心的坚守,是对品质的敬畏,更是对梦想的执着与不懈追求。
此刻,那句“可不要贪杯哟”的叮咛又在耳畔回响。原来,贪杯之诫,不仅系于饮者,更映照企业初心,不贪规模之巨,而求品质之醇;不逐暴利之快,而守百年之约!这种精神如同一股清流,在喧嚣的商业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能够赢得尊重的,始终是那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责任的深刻理解。
劲牌所传递的,不仅是一种产品的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信念的延续。这份信念,犹如那一抹醇厚的酒香,沁人心脾,久久萦绕!

作者简介:郑能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有40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课辅以及公务员考试题例。曾获“西班牙华语小说奖”“孙犁文学奖”“曹雪芹短篇小说奖”以及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文学奖项7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