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王枫到娄山关电视发射台调研高山发射台工作;
我1978年从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遵义地区电视转播台,直到2011年退休。我在凤凰山待了17载,在广播电视系统工作了33年,先后在遵义地区广播电视局、娄山关电视发射台、遵义地区有线电视台、遵义市有线电视台、遵义电视台工作,可以说,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遵义市的广播电视事业。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微波传送信号到卫星传送信号;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有线电视网络从用同轴电缆传送信号到用光纤传送信号。我是遵义市广播电视发展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实践者。光阴荏苒,如今,我已经退休14个春秋了,回想起来依然百感交集,其中更多的感受是自豪感、幸福感、荣誉感。
中国的广电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初心使命就是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这是广电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最根本的两个方面。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鼓舞人民、服务群众的大事。历届中央领导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都非常重视,核心重要内容就是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遵义市的广播电视事业在解放后的76年间,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又大放异彩的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建国初期(1949—1958),新中国刚成立之初,黔北各地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许多山区还不时有国民党的残余和土匪出没骚扰,加上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中央和贵州省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及时下达基层。1950年4月,自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达《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之后,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于1950年7月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建立收音网,遵义地委、遵义县、湄潭县、仁怀县、余庆县于当年先后建成了五个收音站,算是黔北广播事业的雏形。收音站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定时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新闻形式发布的新闻和下达的政令,并用黑板报、油印小报、土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播”,有的地方还由收音员背着收音机走村串户组织干部农民收听广播。1952年9月遵义市有线广播站建成开播,这是黔北历史上第一座有线广播站拥有杆线4公里,喇叭47只和1台600瓦的扩大机,到1957年遵义地区13个县(市)都先后建成了广播站,拥有广播扩大机17架总功率达6.4千瓦,较好地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第二时期是“大跃进”时期(1958—1966),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运动,使广播事业迅速发展之后,又快速回落。当时由于政治需要,全地区广播专用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431杆公里猛增到1920杆公里,职工人数也由56人增加到163人,扩大机增加到70架,总功率为20.725千瓦。由于盲目追求数量,建设质量较差,紧接着3年“自然灾害”,导致全地区有线广播逐年下降,到1963年扩大机只剩31架,总功率11.19千瓦,农村有线广播线路下降到1623杆公里,职工减少到61人,有的县办垮了,只剩十几只喇叭,节目停办,广播站只留一两人看守财产。1963年以后,通过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广播事业得以稳步发展,到1965年,全地区广播专线达到2320杆公里,而利用邮电线路的广播达到4804公里。
第三时期是“文革”时期(1966—1976),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广播作为政治斗争的特殊设备,发展比较乱,成了所谓的“阶级斗争”的工具,前一时期是“捍卫无产阶级司令部”、“保卫红色政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派性斗争的工具,后一时期又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活动的工具。1969年1月,在遵义市建立了遵义地区中波广播转播台;1972年7月,在凤凰山建立了遵义地区第一座电视转播台,标志着遵义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由有线传输向无线传输发展。由于当时民用电子工业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拥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家庭较少,电视建台之初,整个遵义地区仅有50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电视机还属于奢侈品,谁家有台电视机,晚上放到院子,左邻右舍都跑来围观。
原贵州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陈履礼到娄山关电视发射台调研工作。
第四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1976—2016),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广播电视事业也得以稳步发展。1975年时,遵义691电台有一台自己装配的100千瓦中波发射机转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遵义地区电视转播台有一台1千瓦发射机(北京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生产厂)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此外遵义地区061基地的3419工厂在新蒲前进村、水电八局在乌江镇轿子坡、绥阳县在四坪坡分别设了3座3瓦的电视差转台,1977年遵义地区电视覆盖率只有16.65%,黑白电视机达到300多台,全是9英寸和14英寸的。197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关玉霖同志把这台全电子管黑白电视发射机改造成彩色电视发射机;1980年12月,遵义地区电视转播台购置了一台由成都电视设备制造厂生产的1千瓦单通道彩色电视发射机。1984年年底,遵义地区电视转播台更名为遵义地区电视台,开始开办电视新闻,每周六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后插播5分钟到10分钟的当地新闻。在国家“四级(指中央、省、市、县四级)覆盖”方针指引下,中共中央出台了(1983)37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广播电视发展步伐的方针,这一时期遵义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84年贵州省计委立项筹建娄山关电视发谢台,该台是贵州省四大高山大功率电视转播台,1987年元月1日开播。这一时期还先后建成了遵义地区电视台,遵义市电视台。同时,在赤水天台山、正安天楼山、道真云顶山还建起了1千瓦电视转播台,其余县都建有50至100瓦电视台转播台。各县电视台相继成立,就像雨后春笋拔节生长。这一时期广告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逐年递增。自办节目也越来越好,在我任书记期间,电视台采访报道的电视新闻作品中,反映工作成绩、社会变化、歌颂英雄人物的占很大比重,每年在贵州省获奖作品证书都有20多件,遵义市连续12年获得全省送稿数量质量第一名。在每件获奖证书中都记录着一个让我感动的新闻故事。
遵义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从1995年开始与市区大、中型企业联网;1996年遵义地区有线电视台与遵义县联网,由驻遵部队电缆营施工。1997年2月2日,实现遵义至绥阳和沿途061的厂矿联网,在“遵绥”光纤工程中,摸索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统一设计、分级管理”的模式,提出“同缆分芯、共缆传输、资源共享、优化投资”模式。建成60公里光缆主干线和20公里光缆支干线,开通了遵义至绥阳县城和沿途061厂矿及乡镇的有线电视信号。4月,遵义地区广播电视局决定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争取3年内实现与各县(市、区)光纤联网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治理有线电视建设各自为阵、散、滥现象,从1997年至2001年,先后完成了“遵南”、“遵绥”、“遵桐”、“遵赤”、“遵湄”光纤联网工程。至2007年,完成了遵义东部5县和北部环网建设和网络升级改造工程。
遵义市东部广电网络光纤联网开工典礼,石邦定副市长讲话。
第五时期是调整整顿蓄势待发期(2016—),从2016年起,受第四媒体电脑(因特网)网络、第五媒体手机的影响,传统的广播电视台受到严重冲击,广告经营每况愈下,虽然遵义市广播电视领导者也曾一度推出“围绕壮大主流舆论、深耕内容建设、推进融合传播、强化科技赋能、狠抓经济效益、增强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收效不大,正应了那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遵义市广播电视台已经与原遵义日报、遵义晚报、遵义杂志社合并,成立为遵义市新媒体新闻中心。融媒体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遵义新媒体新闻中心已闯出一条新路,完成了党和政府的宣传任务,在节目设置,队伍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退休后,我还是经常到凤凰山爬山,一是锻炼身体,二是缅怀先烈,三是追忆如歌岁月。登上凤凰山,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赫然在目,高耸入云,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山透绿的凤凰山,你是美丽的山、英雄的山,存载着我青春岁月满满的回忆。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夏体强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于国际公馆
参考资料:《遵义广播电视志》1997——20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