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的红色记忆
作者:李炳明
张家湾是安源区安源镇的一个建制村,位于安源镇东面,两嶂苍翠延绵的丘陵矬山,夹峙出蜿蜒山水灵动的小山冲,一条不大的安源河自此发源,淙淙流入萍水,向远湘江。张家湾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以农耕兼顾挖煤、炼焦、伐竹外卖,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张家湾现有多处重要红色文化遗存,并有多个胜地如工运纪念馆、总平巷、盛公祠等原来也属归张家湾的山头、界地,张家湾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可以说张家湾是红色安源景区的核心之重。
张家湾历史悠久,旧称观化乡,又因属地九里坪、荷叶塘广种莲荷,故而曾称“九荷乡”。1969 年改称谓“张家湾”,沿用至今。张家湾山水天成,自成风貌,文脉厚重,英才辈出。就在这秘而不僻,曾经农人苦寒,矿工艰辛,蕴藏浓重“造反”基因的静谧村落,被伟人毛泽东探访发现并带领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先辈,在此谋划、掀开惊天动地的红色故事。
距村部不远的安源河畔,有处旧称“席草地”的地方,至今隆重保存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和安源地委党校旧址”。旧址坐东朝西,分左右两栋,左为砖木结构的四栋三间二层楼房,右为七间平房,前面是大草坪,占地面积 1700 多平米,建筑简约而典雅,灰瓦红墙朱门,原为当地张姓富豪宅第,后被用作工人子弟学校、路矿工人夜校和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校舍。1921 年冬,李立三奉命到安源以教师身份创办平民小学,次年 1 月又创办了第一所工人夜校。1923 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安源地委按照毛泽东制定的防守策略,将工运工作重点转移到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在工人夜校开设“特别班”,对“工人居领袖地位者”实行“主义和政治上之训练”,这一“特别班”即是安源地委党校的前身。1924 年 5 月,中央八七会议决定尽快设立地方党校,同年 10 月,安源党、团地委遵照党中央这一决定合办党校,刘*少*奇、李立三等于当年 12 月在张家湾创办了对外称“安源平民学校”的中共安源地委党校,少奇同志担任校长。党校最初选址在一个名叫“八十间”的院落里,后搬迁至张家湾工人子弟学校第一校内。据考证,这是中国共产党首个地方党校。如今,党校旧址庄严屹立故地,华木映托历史辉煌。旧址二楼居中是长进过堂,右边是教务室,左边是通间狭长教室,两列盈满厚重历史包浆的老课桌朝窗向光,透过坚弥厚实的窗棂,眸远追思,许多后来成为共和国星辰的热血壮士,端坐课桌,聆听时任校长少奇同志传授马列主义理论,提升政治觉悟,而后投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奉献各自的灿烂光辉。过堂右侧后段是教员寝室,老式家俬安然念怀历史,追忆不能忘记的峥嵘岁月。
旧址右手一列平房,古柏相持的堂屋便是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会场,木制的普通桌子板凳,墙书“暴动胜利万岁”,字体遒劲,气血方刚。两侧是暴动士兵营房,陈列营铺寝具和梭标,长枪、土铳、蓑衣斗笠等旧物或高仿,物司其位,联系门前的宏阔操坪,让人遐想当年将士练兵的威武雄姿和壮观场景。
1927 年 9 月初,就在这朱门青瓦砖木小楼,油灯的昏黄光芒映照灼灼星火,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这场被后世称为“安源会议”的密谈,不仅点燃了秋收起义的烈焰,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里程碑。与会者有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安源市委书记蔡以忱、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王新亚等。会上毛泽东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要打出自己的旗帜!”。会后三路革命武装正式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修水农军、安源矿工和农军,浏阳农军,分列第一、第二、第三团,设定镰刀斧头辉映红星为人民军队史上第一面战旗。
9 月 9 日,起义号角撕裂长空。第二团以安源工人为主力,率先举起“中国工农革命军旗帜”,连克萍乡、醴陵、浏阳,并成立湖南首个县级革命政权;第三团在铜鼓激战,毛泽东亲率队伍攻占白沙镇。然风云突变:收编的邱国轩团临阵倒戈,致使第一团损兵折将;敌军重兵围剿下,浏阳城头血染红旗。当毛泽东率残部撤至文家市时,五千起义军仅存千余人,血染的军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在文家市祠堂的残烛下,毛泽东以“小石头砸大水缸”立论力排众议:“退萍乡,上井冈!”。这一决策正是张家湾会议的前瞻布局。同年 10 月,秋收起义余部辗转井冈山,与袁文才、王佐绿林武装合流,创建了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安源矿工的梭镖、浏阳农军的火铳,终成燎原星火,点亮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航标,燃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篇章。
张家湾军事会议不仅是秋收起义的一次军事会议,也是前敌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更是中国工运史和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史上的重要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同农民运动、武装斗争三者紧密结合的标志,会议确定组建的工农革命军即是中国工农工红军的前身。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和安源地委党校旧址完美见证了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荣耀永载史册,1987 年 12 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5 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军事会议旧址大约二百米,另有一处红色胜地——中共湖南省委驻安源革命活动旧址。该旧址原为一座名叫“水府寺”的普通寺庙,始建于 1900 年,坐南朝北,呈丁字型结构平房,总面积 215 平方米。然而,正当中国革命的风雨如晦时,水府寺以特有的慈悲孕育革命火种,见证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故事。
1928 年 5 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湘江河畔,革命形势危机四伏。处于危急关头的中共湖南省委,毅然决定将省委机关秘密迁往相对安全的张家湾洲几上,水府寺光荣担当了湖南省委在安源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廖保庭,省委常委林育英(即张浩)、袁德生、宁迪卿等在这里直接领导和指挥湖南全省及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在此建立了交通局,打通了安源、萍乡至井冈山的秘密交通线,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安源、湘东赣西革命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水府寺,革命先辈多次召开秘密会议,印刷资料,交接信件、接头联络革命活动。水府寺不仅是他们商讨革命大计的场所,更是他们传递信念、凝聚力量的圣地。然而,1928 年 8 月,因叛徒告密,中共湖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在这危急时刻,林育英化装成和尚,隐藏在安源慈云寺,继续以其勇敢机智和革命担当出色完成与敌斗争的光荣任务。
如今,水府寺已成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陈列了中共湖南省委在安源革命活动史料。修缮一新的水府寺静屹原址,在岁月风雨中诉说着曾经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激励后辈传承红色基因,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
途经水府寺路上的网形岭位置,有一处斜坡灰瓦脊顶护盖的红砖老墙,墙面以白浆(据称是当地旧俗贯常使用的石灰浆)苍劲书有“安源工人暴动胜利万岁!”标语,历经百年风雨,“暴动胜利”的心声仍以红底白迹昭示不灭的红色印记。
军事会议旧址斜对面三五百米,有处叫“灯盏窝”的小山头,那儿长眠着 37 位为抗日献身的英勇将士。四周山头还曾因重大项目修建,挖掘发现数以千计的无名尸骨,传闻多部分是血染红土地的抗日阵亡先烈骨骸。当我拜瞻墓山时,正值青日当空,龙云漫天,光芒辉映华木掩映的墓冢碑列,灿烂而悲壮,我深情肃立,鞠躬墓山,缅怀致敬英魂。
为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张家湾在灯盏窝先烈墓山下方辟建了恢宏壮丽的纪念广场,打造了文化长廊和秋收起义将士等雕塑,整个广场雄阔壮美,朗日辉映,红旗高扬,彩彻云端。广场对面雕塑巨型“红灯”,侧宣醒目陈列由总政歌舞团改编并在央视演凑过的村歌《张家湾的红灯》。驻足观瞻者仿佛耳听革命红歌壮美旋律。
张家湾村不负历史和红色盛誉,不忘革命先烈,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初心使命,
鼎力修缮、保护红色胜迹,整改村容和道路设施,在本土革命功勋孔原故居左向扩建了孔原、吴运铎、王耀南、吴烈等先辈革命事迹陈列馆,深刻表达了对红色史诗和革命先辈的殷殷敬意。2020 年 9 月,中央中组部对长满红色故事的张家湾认定为“全国红色文化名村”。
今天的张家湾,山水辉映,村落繁华,历史的荣耀在永不熄灭的红灯笼里光芒四射。风光秀美的张家湾,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来送往八方宾朋。
当我敬怀感慨驶离张家湾时,夕阳偏西,不多时又将星月当空,树朦胧,村舍朦胧,车窗外路灯齐列,红灯盏再次掠过窗口,我闭目遐想红灯永照张家湾的美好情景,史诗惊魂,令人震撼难忘。
2025 年 5 月 11 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