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大桥
图文 贾远朝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真是应验了这句古话,刚下车的时候还是阳光万里,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观景台,正要掏出手机拍照时,倏忽之间,天色一暗,豆大的雨点便砸了下来。
因游客太多,观景台上的凉亭挤不了那么多人,有的人便站在树林里避雨,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却任凭大雨浇头,手里握着手机,凝神静气地注视着大桥的方向,期待着云开雨停,在第一时间捕捉大桥的靓影。
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这雨来得急,走得也快,不过十来分钟光景,雨便停了下来。我抹一把脸上的雨水,放眼望去,眼前的云流如奔腾的大海,北盘江大桥露出一截红色的钢架来,偶尔像是巨龙在云中升腾,偶尔又像在茫茫的大海中升起一道彩虹。此时,观景台上众多的游客却停止了喧闹,出奇地安静了下来,只听到拍照的快门声“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
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观景平台目睹北盘江大桥的尊容,但是,关于它的新闻却早已有所耳闻: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高桥,全长1341米,最大跨度720米,桥塔至江面的垂直距离为740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4米,比200层摩天大楼还要高。当年,大桥开工时,美国的杂志断言,中国需要3000年才能建成。但是,中国人只用了3年时间,就让这座大桥屹立于云贵高原之上。工程完工后,BBC以《超级工程》为题,用了长达20分钟的时间,来专题展现工程的建设过程,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一奇迹之上。
雨雾渐散,太阳从云缝中挤出,光线斜斜地切过北盘江大峡谷,整座大桥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钢铁的桥塔刺破云雾,矗立于乌蒙山的山峰之上。斜拉索的框架,犹如一把巨琴,琴弦有序地排列于大桥的两边,在山风的拨动下,巨琴就会奏出悠远的天籁之音。桥身线条凌厉,横跨于两山之间,像是天神用巨笔在空中画下的一道直线。这般景象,竟让我想起女娲补天的故事来。当天穹破碎引发洪水猛兽之际,有一位勇敢的女性——女娲就奋勇站出来,她四处收集五彩石,把天空的空缺补上,让世界又恢复了平静。当汹涌的北盘江经过不懈地冲刷后,形成了陡峭而蜿蜒的峡谷,同时也使乌蒙山的山脊断开一个巨大的豁口,本是一座整体的大山,却活生生地隔开成遥遥相对的两座山峰。中国基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们,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和施工,终于把两山又连接起来,不仅恢复了山的龙脊,而且也使世世代代隔绝的人们,有了便利的往来。此时,展现在我眼前的,仿佛不是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我国基建队伍他们用智慧和技艺,辛勤打造出来的一件极具美感的工艺品,它常年展示在云贵高原之上,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是阻挡不了的,中国山的龙脊是永远挺立的。
太阳出来了,在峡谷底部集聚的云团慢慢向上游动,如白练般地缠绕着山腰。这时,我这才注意到大桥之下的景象:两岸山峰如刀削斧劈,青黑色的岩壁上偶尔窜出一丛丛绿意。谷底竟有人家,三三两两的屋舍散布其间,屋顶青瓦在雨后显得格外鲜亮。更妙的是,在那陡坡上开垦的梯田,层层叠叠,密密匝匝,从山脚一直铺排到半山腰,像是巨人登天的阶梯。田里的玉米正长得旺盛,翠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几个农人正在田间劳作,远远望去只有蚂蚁大小。大桥投下的阴影在山壁上缓缓移动,像一只巨手抚过大地。我想象着没有大桥的日子,两岸居民要绕行数小时山路才能往来,如今只需几分钟车程。这桥连接的不只是地理上的两岸,更是山里人的生计与希望。当我们从观景台出来,回到大巴车上。司机说,要带我们到大桥的正下方去吃午饭。返程的路是一条盘山公路,狭窄而崎岖,大巴车转弯时几乎要擦到崖壁。司机说:“北盘江大桥还没有通车前,这就是从贵州开往云南的主要通道,道路翻山越岭不说,还经常出事故,现在好了,从桥上走,十分钟就到对岸。”
司机小心翼翼地把车开进了峡谷,又顺着一条小河沟艰难而上,在一个山崖下把车停了下来,司机指着河沟对岸的一栋三层楼房说:“今天中午我们就在这里吃饭。”
这栋楼的房顶上竖有“小马哥农家乐”几个显眼有大字,想必这就是北盘江大桥一带有名的致富能手马选军吧。下车后,我们又过一个晃晃悠悠的木吊桥,再上几步台阶,就来到了小马哥农家乐的大月台上。
这里,正是北盘江大桥的正下方,也是仰望大桥的尚佳位置。当白云飘过,阳光照射在桥身上,大桥给人以更加震撼的冲击力,钢铁结构呈现出线条的几何美感。隐约有几辆货车正在桥上驶过,远看如玩具一般。没想到,大桥的宏伟壮观与梯田的柔美,在这云雾深处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我们在小马哥的农家乐餐厅里,边吃饭边欣赏着大桥,忽然走出一位脸庞黝黑、活力十足的年轻人来,他手拿一只话筒,背着一个音响,不是在招呼客人,就是在忙着给客人介绍白盘江大桥附近的情况,客人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脸。此人正是小马哥。他的名叫马选军,农家乐做得非常好,也是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本来想找他聊一聊,但看他太忙就不好意思找他了。不过,对于他的故事早已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一路来都有人说到他。
马选军就是这座大桥下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因为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连娶老婆都是一件难事,所以当地很多人都搬到外地去了。马选军曾经也动过到外地安家的心思。不过,北盘江大桥的开工给这位头脑灵光的小伙子带来了转机。那一年,北盘江大桥开始建设,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马选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决定利用自家的地理优势,建设一家农家乐。经过他和家人十多年的勤劳奋斗,他的农家乐越做越红火。如今,他已建成数百平米的三层小楼,业务含盖了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每天都可接待数十人,收入相当可观。富起来的马选军没有忘记乡亲们,他不仅为乡亲们出谋划策,而且还做过很多公益事业,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褒奖。从小马哥农家乐出来,我们又上了杭瑞高速,汽车在乌蒙山上疾驰。车窗外,暮色苍茫,远近的山峦在眼前滑过,正如毛主席说的: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长征时,走过乌蒙山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今天,中国基建队伍在乌蒙山上创造了这一奇迹,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作者简介:贾远朝,四川广元市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从事宣传新闻工作30多年。著有《山水之源》、《神兵天降》、《脚下的地平线》等,《神兵天降》获五个一工程文艺类一等奖。现为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