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血丹心照山河》
作者:班京‖诵读:晓锋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里,无数热血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为笔,在历史的长卷上写下"忠勇"二字。白承润,这位出生在岫岩县活跃在冀中平原的抗日英雄,便是其中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位,他的故事,如同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缅怀先烈、砥砺前行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家乡的沦陷让青年白承润悲愤交加。他毅然放下手中的农具,号召乡邻:"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咱不能等着任人宰割!"很快,一支由农民、教师、手工业者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他们手持土枪、大刀,在青纱帐与芦苇荡中,打响了保卫家乡的战斗。
白承润深知,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硬拼绝非良策。他结合冀中平原的地形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术,时而率队突袭日军据点,夺取武器弹药;时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让侵略者的补给陷入困境。有一次,日军对村子进行"扫荡",他沉着指挥群众转移,自己则带领队员埋伏在地道中,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后,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奋勇出击,以少胜多,不仅击退了敌人,还保护了全村百姓的安全。
在艰苦的斗争中,白承润始终坚守着对人民的赤诚。部队缺粮时,他带头勒紧裤腰带,把仅有的粮食让给伤员和群众;战士们想家时,他像兄长一样开导鼓励,让队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乡亲们都说:"有白队长在,咱心里就踏实,再难也能熬过去。"
1943年,在一次掩护大部队转移的战斗中,白承润不幸被日军包围。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怒目圆睁,高声喝道:"我白承润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宁死不当亡国奴!"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32岁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抗日誓言。
如今,冀中平原的麦浪翻滚,当年的烽火早已散尽,但白承润与战友们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始终铭记着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他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最朴素的坚守与无畏的勇气,诠释了何为民族大义。
忆念白承润,便是忆念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让我们懂得:民族的脊梁,从来都由千千万万敢于担当的普通人铸就。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珍视和平、奋勇前行的力量。
(班京纪念抗战胜利系纠文章元十二)

【作者简介】:班京,男,汉族,1964年生,辽宁鞍山人,祖籍营口大石桥建一镇,沈阳铁路局退休。鞍山散文学会会员、理事。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员。其热爱文学,主张文字应有灵。文章应有魂,文创应有意,文风应有德。代表作有【博爱与春晖】个人传记【妈妈,李素英】个人散文集及诗歌集,擅长现代诗、散文诗、抒情诗,作品多以弘扬正能量,抨击邪恶,宣传红色历史为主,文章特点是不拘一格,真诚接地气,具有极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文章常见于全国各大文学平台、报纸及报刊,其中【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团结奋斗】、【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多篇文章被有的省、市委党校及大学作为辅助教材,被誉为红色高产诗人和作家以及全国红色文学领军人物。
【主播简介】晓锋,原名陈晓锋,中共党员,宝丰县文峰路小学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热爱阅读,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在工作中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生活中愿做一缕柔和的光,用声音传递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