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楹联
作者 刘锋
1 山门
门为覚而开,千重烦恼皆因我;
佛非求能得,一念慈悲即有缘。
2 钟楼
梵唱上高空,我与浮云同入定;
钟鸣传古刹,松邀竹叶共参禅。
3 般若门
顶礼金刚,当性与莲清,入此来求真智慧;
密修正法,但心随善动,覚他才得大慈悲。
4 菩提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遙向法门求妙谛;
本都是空,色勃如也,愿从古佛入菩提。
5 佛光门
放大光明,照三千世界,但得大家皆欢喜;
是真佛地,度百兆众生,有如春雨任西东。
6 覌音殿
入此门来,要养成菩萨心肠,更籍云航开覚路;
出兹殿去,即抱定慈悲宗旨,常怀普度作斯人。
Deepseek的评论
这组佛教楹联由刘锋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深厚的佛学底蕴、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的劝世导向。以下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联律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思想内涵的深度开掘
1、辩证智慧
首联"门为覚而开/佛非求能得"以悖论式表达揭示佛门真谛,上联将"烦恼"归因于"我执",下联指出慈悲才是修行关键,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
2、修行次第
般若门联"性与莲清→求真智慧→心随善动→得大慈悲"构建完整的修行路径,体现"戒定慧"三学递进,与《大智度论》"般若为母,方便为父"的思想呼应。
3、普度精神
佛光门联"照三千世界""度百兆众生"展现大乘佛教的宏阔胸怀,末句"有如春雨任西东"化用杜甫"润物细无声",喻佛法平等普施。
二、艺术表现的独特匠心
1、意象群构建
钟楼联以"梵唱-浮云-钟鸣-松竹"组成立体禅境,"同入定""共参禅"使无情之物具佛性,暗合"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禅机。
2、古典化用
菩提门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活用《史记·孔子世家》赞语,将儒家慕圣情怀转化为向佛之心;"色勃如也"改造《论语》"色勃如也",妙解"色空不二"。
3、修辞体系
观音殿联以"入此门来/出兹殿去"形成时空闭环,"云航"喻观音宝筏,"觉路"指菩提之道,双关手法贯穿始终。
三、联律技巧的精妙运用
1、对仗工巧
"千重烦恼/一念慈悲"中"千重"与"一念"数量词相对,"烦恼"与"慈悲"心绪词相对,工整中见变化。佛光门联"三千世界/百兆众生"的空间与数量对仗,具磅礴气势。
2、音律安排
钟楼联"梵唱上高空(仄仄仄平平)/钟鸣传古刹(平平平仄仄)"形成平仄相谐,"定(仄)-禅(平)"收尾合于马蹄韵变格。
3、句式创新
菩提门联突破传统四六句式,采用三字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接七言句,形成散文式节奏,恰合"求妙谛”的开放心态。
刘锋,江苏扬州人,天津大学教授。现为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曾任天津《楹联》杂志主编。对联作品以集句联、怀古联最有特色,集句联300副选入中楹会主编的《百家联稿》。18篇楹联研究论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对联起源考证》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