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精神血脉 弘扬抗震精神
——世界汉语作协河北省分会参加大地震50年纪念活动
蝉鸣嘹亮,蛙声叫响的高温酷热时节,我有幸与父亲前往丰润,拜访世界汉语作协河北省分会主席谢吉恒爷爷,并与唐山籍的作协会员王继祥叔叔汇合,一同前往唐山市区共同参加纪念唐山大地震50年采风活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弘扬抗震精神
五十年前的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谢爷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投身二冶包钢工地驰援唐山抗震救灾的抢险突击队,见证了震后28天唐钢第一炉“志气钢”,被《唐山劳动日报》聘为特约记者,后被《中国冶金报》聘为河北记者站站长。笔耕不辍,全力发掘五十年前在唐山大地震后抢险救灾的事迹典型,诠释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唐山抗震精神。
7月27日14:30分,谢爷爷带领我们一行4人,叩开了“空中救人”主人公的李升堂老人的寓所。宾主寒暄之后,谢爷爷以作协主席的身份向李老传达两个喜讯。一是以李升堂“空中救人”英雄事迹为蓝本,谢爷爷代表作品“《恭喜、慰问、传承》——抗震英雄李升堂纪念、唐山大地震48周年一瞥”被收录《传世孤本·中国诗书画名家佳作选》一书。该书由世界汉语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周奎成主编,经团结出版社出版,中国燕京文化集团编辑发行。此书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二是将作家采风“赓续精神血脉,致敬抗震英雄”收录于《当代作家》第30个世界读书日特刊向李老赠刊。采风活动值此进入到小高潮,在寓所采风组成员与李老合影留念。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二、赓续精神血脉
为了亲身感受五十年前的英雄的唐山人民灾难救助场景,我们在李升堂老人寓所,看着贴满墙面的详实图片文字史料,李老为大家讲述着“空中救人”的感人故事……幸免于难的李老艰难的从废墟中爬起来,把两个小孩子抢到院子里的树下,托付给妻子后,转身跑向1公里外机场调度大楼。眼见仅有四根支柱的几十米高的楼体墙体全部坍塌、电力通讯中断、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必须赶紧把唐山的情况汇报给中央!”在一部勉强能用的超短波电台和一辆能发电的通讯车,大胆越权动用外来的军用运输机强行起飞。7月28日5点50分,“里-2”型飞机升空,7点40分抵南苑机场在马宁司令员安排下,负责报信的解放军战士刘忽然进入中南海汇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时任唐山空军机场航行调度主任李升堂,震灾当日全天在起飞线上。清晨,大胆决定第一架进京飞机起飞外,九点钟又指挥寻找震中直升飞机起降,即时确定了震中。在北京军区“前指”指挥下,当天中午成功指挥救援飞机惊险降落,接收救治药品,他与四位战友立誓:不论多大困难,都要保证每架飞机安全起降。多运救灾物资,多运出危重伤员,誓死挽救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他们协力奋战下,奇迹般的开通了唐山通往外界的唯一空中生命通道,第一个向党中央报信。经过15个昼夜奋战,共指挥13架飞机,11项飞行任务,3000多架次起降。最多一天指挥150多架次起降,起飞间隔只有26秒,落地间隔不到一分钟。
如此高密度的起降飞行任务,是在只剩一头可以勉强使用的跑道残破机场作业。在机场仅用一辆能自身发电的通讯车,对空中飞机喊话,加之用耳听、眼看、凭着经验判断的方法。为加大起降航次,大胆决定在同一条跑道上,从两头起飞;小型飞机从中间起飞。尝试了对头起飞,直升机交叉起飞。空中航线采取大航线中套小航线,直接降落、直接出航。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以李升堂军人在唐山大地震灾后空中救援的英雄事迹,诠释了百年前国共合作成果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的核心精神主旨,讴歌了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自然灾害面前,奋不顾身,一切以党和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要的爱国主义,颂扬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投身革命的军人革命意志;彰显了人民战士用心作战,共克时艰的团结合作;弘扬了人民军队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担当精神。用笔勾勒出民族时代的英雄身影。在时代的激流中,那些支撑民族前行的力量,并未因时代的更迭而褪色。在守护民族革命的传统的熔炉烈焰中,淬炼出更加炽烈的光芒。
15:30,精神矍铄的李老陪同采风作家前往人民公园,参观李升堂群体英雄雕像。位于凤凰新城的人民公园是在唐山大地震抢运人员和物资的重要地点,公园的雕像群记录着英雄机场的故事。在“航行调度人员用肉眼指挥起飞起降”的雕塑前,老人静静地站了许久,若有所思。随后李老兴致勃勃与采风作家共同合影留念。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这片承载厚重历史与不屈精神的热土上,每逢七月二十八日,都化作了一曲深沉而庄严的挽歌。唐山人民以生命、汗水、精神和智慧,为人类创造出抗震救灾、城市重建、地震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赓续精神血脉,再续凤凰涅槃神话。
七月二十七日写于唐山
(文/文学爱好者 赵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