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胡冰……
文/郁三阳
初次与《天津日报》农村部记者胡冰相识,是在我插队落户的北郊区小淀公社刘安庄大队大队部。
刘安庄地处宜兴埠北8里处,交通不便,全村4000余人,是北郊区有名的贫困村,社员们劳动一天仅能挣到七八毛钱。那时,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大伙儿常拉着板车去红桥区的天津白酒厂拉酒糟,一点点攒钱,把猪养肥了再出售。1970年6月,我下乡到这个村,被分到条件稍好的第四生产队。我每天坚持下地劳动,下工后就帮大队写黑板报、写各类汇报材料,不知不觉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秀才"。一天,村头的大喇叭突然喊我去大队部,进门后,大队刘书记指着一个陌生人介绍道:"这位是《天津日报》社的胡冰记者,来咱们村报道普及大寨县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自从去年年初天津市委派工作队进驻咱村,大力开展基本路线教育,全村农业学大寨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从今天起,你就不用下地了,陪着胡记者采访,一定要协助完成好这次新闻报道任务。"
为全面了解村里一年来的变化,我们一起召开了各种座谈会,详细记录全村开展基本路线教育、推动农副业生产发展的事迹;还深入田间地头和副业厂,实地探访一年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迁,每一个细节我都仔细记下,生怕有丝毫遗漏。采访的间隙,我得知胡老师原籍是北郊区宜兴埠公社一大队,是66年以前河北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日报》农村部工作,作为报社驻北郊区的特派记者,他常采写这里的新闻事件。
采访结束后,胡老师和我一起研究写作提纲。他让我先谈谈想法,可我这辈子头一回接触新闻报道,哪能马上列出提纲呢?胡冰见我面露难色,点上一支烟,耐心地娓娓道来,我则低着头一个劲地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重要节点。只用了半小时,提纲就列好了,我拿给胡冰审阅,他看后说:"列得还挺全,你看看还有什么需要修改补充的?要是没有,就照这个提纲写吧,写好后送到报社给我,我看看怎么样。"我一听连连摇头,推辞道:"我可写不了,还是您自己来吧。"胡冰笑着鼓励我:"万事开头难,你是老高中毕业生,又出身文化家庭,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我在报社等你的好消息。"
胡冰走后,我仅用一天就写完了报道。转天,我骑车到和平区鞍山道的《天津日报》社——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五层欧式老建筑。在农村部宽敞的办公室里见到胡冰后,我递上稿子,不好意思地说:"您可真敢打鸭子上架,我费劲巴力才写完,要是写得不好,您就大删大改,实在不行就推倒重来吧。"胡冰给我倒了杯茶,接过我的"处女作"仔细看完,笑着说:"真是难为你了,没想到你字写得这么好,文字表达能力也挺强。放这儿吧,我回头改改,过几天见报。"胡老师这般爽快的性格,让我打心底里喜欢。
大约过了五天,意想不到的是,我俩共同撰写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好,北郊区刘安庄学大寨见成效》一文,竟刊登在了《天津日报》的显著位置。经过他的修改润色,文章主题突出、情节生动,我打心底里佩服胡老师的文字功底。村里的干部社员看到报道后,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劳动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大队刘书记特意让我给胡冰老师打了个电话,代表村大队部向他和报社农村部的领导表示感谢与敬意,并欢迎他常来村里采访。正因刘安庄渐渐有了名气,又是天津市委关注的热点,从那以后,胡老师时常来村里采访,村里的新闻也屡屡见报。一天,胡冰对我说:"你再写两篇新闻报道,写好后送到北郊区广播站,找编辑刘万友,让他在全区广播一下,岂不更好?"
于是我立刻动手写了两篇稿件,送到北郊区广播站。找到刘万友编辑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说:"欢迎欢迎,胡冰同志已经跟我提过你了。你是老高中毕业的知青,有一定写作基础,我们区广播站正发展通讯员队伍,下期通讯报道员培训班,你就准备参加吧。"不久后,我接到了区广播站的通知,脱产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通讯员学习班。在这宝贵的一个月里,刘老师系统地给我们讲解新闻写作知识,还带领我们深入基层采访先进事迹。他还让我把重点稿件寄给胡冰,当我再次在《天津日报》上看到自己的稿件时,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1975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北郊区广播站担任记者,和刘万友老师一起承担全区的通讯报道任务。从那以后,见到胡冰老师来北郊区采访的机会就更多了。1980年11月11日,胡冰和刘万友一起到小淀公社采访,突然跑来一位交警,说附近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6人受伤。胡冰和刘万友立刻带着公社广播员王文艾赶到现场采访,还打电话让报社留出版面。稿件由胡老师带回报社后,仅隔一天就刊登在了《天津日报》头版,这般速度真令人叹服。
听说我们要举办通讯报道员培训班,他不怕路远,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赶来为通讯员讲课,还帮大家修改文章,推荐到报社发表。期间,要是有通讯员得了小病小痛,他会主动为其把脉用药、解除病痛——因为他家是传统中医世家。通讯员王文艾的姐姐住在甘肃兰州,因病需要一味当地难买的中药,胡老师费了不少劲找到药源,给寄了过去。他向来秉承亲民爱民之心,对北郊区人有着赤子般的火热情怀,所以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上至区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他都能聊到一块儿去。有一次,为了完成天穆公社一篇长篇通讯的写作,他和时任天穆公社党委书记的郭醒民彻夜长谈,转天工作人员来清理卫生时,发现两个烟碟里都塞满了烟头……
我和刘万友老师除了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常登《天津日报》外,还发动全区的通讯员给报社投稿。有时通讯员写好了稿件,跑到报社请胡冰修改,他从不嫌麻烦,一字一句审查修改,很快就能见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郊区在《天津日报》的上稿量、采用量每年都名列全市各区县前茅,多次受到报社和北郊区委、区政府的表彰。
后来,胡冰同志因积劳成疾,53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也痛失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大哥。胡冰去世前,曾不舍地对家人说:"这些年来,我与三阳感情很深,真不乐意这么早就离开他,我和他还没呆够呀!"听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我不禁喉咙哽咽,潸然泪下……想起胡冰……
文/郁三阳
初次与《天津日报》农村部记者胡冰相识,是在我插队落户的北郊区小淀公社刘安庄大队大队部。
刘安庄地处宜兴埠北8里处,交通不便,全村4000余人,是北郊区有名的贫困村,社员们劳动一天仅能挣到七八毛钱。那时,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大伙儿常拉着板车去红桥区的天津白酒厂拉酒糟,一点点攒钱,把猪养肥了再出售。1970年6月,我下乡到这个村,被分到条件稍好的第四生产队。我每天坚持下地劳动,下工后就帮大队写黑板报、写各类汇报材料,不知不觉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秀才"。一天,村头的大喇叭突然喊我去大队部,进门后,大队刘书记指着一个陌生人介绍道:"这位是《天津日报》社的胡冰记者,来咱们村报道普及大寨县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自从去年年初天津市委派工作队进驻咱村,大力开展基本路线教育,全村农业学大寨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从今天起,你就不用下地了,陪着胡记者采访,一定要协助完成好这次新闻报道任务。"
为全面了解村里一年来的变化,我们一起召开了各种座谈会,详细记录全村开展基本路线教育、推动农副业生产发展的事迹;还深入田间地头和副业厂,实地探访一年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迁,每一个细节我都仔细记下,生怕有丝毫遗漏。采访的间隙,我得知胡老师原籍是北郊区宜兴埠公社一大队,是文革前河北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日报》农村部工作,作为报社驻北郊区的特派记者,他常采写这里的新闻事件。
采访结束后,胡老师和我一起研究写作提纲。他让我先谈谈想法,可我这辈子头一回接触新闻报道,哪能马上列出提纲呢?胡冰见我面露难色,点上一支烟,耐心地娓娓道来,我则低着头一个劲地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重要节点。只用了半小时,提纲就列好了,我拿给胡冰审阅,他看后说:"列得还挺全,你看看还有什么需要修改补充的?要是没有,就照这个提纲写吧,写好后送到报社给我,我看看怎么样。"我一听连连摇头,推辞道:"我可写不了,还是您自己来吧。"胡冰笑着鼓励我:"万事开头难,你是老高中毕业生,又出身文化家庭,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我在报社等你的好消息。"
胡冰走后,我仅用一天就写完了报道。转天,我骑车到和平区鞍山道的《天津日报》社——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五层欧式老建筑。在农村部宽敞的办公室里见到胡冰后,我递上稿子,不好意思地说:"您可真敢打鸭子上架,我费劲巴力才写完,要是写得不好,您就大删大改,实在不行就推倒重来吧。"胡冰给我倒了杯茶,接过我的"处女作"仔细看完,笑着说:"真是难为你了,没想到你字写得这么好,文字表达能力也挺强。放这儿吧,我回头改改,过几天见报。"胡老师这般爽快的性格,让我打心底里喜欢。
大约过了五天,意想不到的是,我俩共同撰写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好,北郊区刘安庄学大寨见成效》一文,竟刊登在了《天津日报》的显著位置。经过他的修改润色,文章主题突出、情节生动,我打心底里佩服胡老师的文字功底。村里的干部社员看到报道后,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劳动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大队刘书记特意让我给胡冰老师打了个电话,代表村大队部向他和报社农村部的领导表示感谢与敬意,并欢迎他常来村里采访。正因刘安庄渐渐有了名气,又是天津市委关注的热点,从那以后,胡老师时常来村里采访,村里的新闻也屡屡见报。一天,胡冰对我说:"你再写两篇新闻报道,写好后送到北郊区广播站,找编辑刘万友,让他在全区广播一下,岂不更好?"
于是我立刻动手写了两篇稿件,送到北郊区广播站。找到刘万友编辑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说:"欢迎欢迎,胡冰同志已经跟我提过你了。你是老高中毕业的知青,有一定写作基础,我们区广播站正发展通讯员队伍,下期通讯报道员培训班,你就准备参加吧。"不久后,我接到了区广播站的通知,脱产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通讯员学习班。在这宝贵的一个月里,刘老师系统地给我们讲解新闻写作知识,还带领我们深入基层采访先进事迹。他还让我把重点稿件寄给胡冰,当我再次在《天津日报》上看到自己的稿件时,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1975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北郊区广播站担任记者,和刘万友老师一起承担全区的通讯报道任务。从那以后,见到胡冰老师来北郊区采访的机会就更多了。1980年11月11日,胡冰和刘万友一起到小淀公社采访,突然跑来一位交警,说附近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6人受伤。胡冰和刘万友立刻带着公社广播员王文艾赶到现场采访,还打电话让报社留出版面。稿件由胡老师带回报社后,仅隔一天就刊登在了《天津日报》头版,这般速度真令人叹服。
听说我们要举办通讯报道员培训班,他不怕路远,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赶来为通讯员讲课,还帮大家修改文章,推荐到报社发表。期间,要是有通讯员得了小病小痛,他会主动为其把脉用药、解除病痛——因为他家是传统中医世家。通讯员王文艾的姐姐住在甘肃兰州,因病需要一味当地难买的中药,胡老师费了不少劲找到药源,给寄了过去。他向来秉承亲民爱民之心,对北郊/区人有着赤子般的火热情怀,所以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上至区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他都能聊到一块儿去。有一次,为了完成天穆公社一篇长篇通讯的写作,他和时任天穆公社党委书记的郭醒民彻夜长谈,转天工作人员来清理卫生时,发现两个烟碟里都塞满了烟头……
我和刘万友老师除了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常登《天津日报》外,还发动全区的通讯员给报社投稿。有时通讯员写好了稿件,跑到报社请胡冰修改,他从不嫌麻烦,一字一句审查修改,很快就能见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郊区在《天津日报》的上稿量、采用量每年都名列全市各区县前茅,多次受到报社和北郊区委、区政府的表彰。
后来,胡冰同志因积劳成疾,53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也痛失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大哥。胡冰去世前,曾不舍地对家人说:"这些年来,我与三阳感情很深,真不乐意这么早就离开他,我和他还没呆够呀!"听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我不禁喉咙哽咽,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