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文/秋谷
风里雨里永远回荡着
你那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
是谁的红丝巾
紧紧飘舞在八月风云的胸前
一条溪流
终汇聚在一条井岗历史的长河———
秋收起义
是那油纸的红伞吗
还是一条扁担
将那熊熊烈火燃起
要革命———
要推翻封建殖民三座大山
至今在天安门前
仍高高飘扬的———
那一面五星红旗
燃燃烈火反围剿万里长征
枪杆子里出政权
宜将剩勇追穷寇
看吧
一个崭新的中国在世界崛起
长在红旗下的我啊
听的说的
都是来自于那红船传承的炬火
在我的诗里梦里
仍回荡着那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
从此才有了工农革命武装
在那座耸天的丰碑
和人民的心里
永远雕刻着他们高大的形象
他们是———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还有无数先烈
是这五星红旗低垂纪念英烈
庆典军人的节日啊
八一啊八一
20250729
红色记忆与时代回响——《永远的记忆》诗评
《永远的记忆》是一首饱含深情与敬意的诗作,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回溯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抒发对革命先辈及伟大历史进程的无限敬仰,字里行间涌动着炽热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开篇“风里雨里永远回荡着/你那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直截了当地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风云激荡之中,“永远回荡”强化了这一枪声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武装反抗的起点,更如洪钟大吕,成为革命精神的永恒回响。“是谁的红丝巾/紧紧飘舞在八月风云的胸前”,运用浪漫且富有诗意的意象,将红丝巾与八月风云相连,既暗示了革命年代的热血与激情,又赋予那段历史一抹温柔而坚韧的色彩,展现出革命者英勇背后细腻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
“一条溪流/终汇聚在一条井岗历史的长河———/秋收起义”,以溪流汇聚成河作比,形象地描绘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革命发展轨迹,体现出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辛历程与磅礴气势。“是那油纸的红伞吗/还是一条扁担/将那熊熊烈火燃起/要革命———/要推翻封建殖民三座大山”,通过对油纸红伞、扁担等具有代表性意象的追问,唤起对先辈们质朴而伟大的革命行动的记忆,他们以最平凡的物件为武器,点燃了反抗压迫的熊熊烈火,简洁有力地表达出革命的决心与目标。
“燃燃烈火反围剿万里长征/枪杆子里出政权/宜将剩勇追穷寇/看吧/一个崭新的中国在世界崛起”,这几句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燃燃烈火”象征着革命斗争的激烈与残酷,“枪杆子里出政权”点明革命胜利的关键要素,“宜将剩勇追穷寇”则彰显出革命者一鼓作气、彻底胜利的果敢与豪迈,最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在世界崛起”以激昂的语调宣告革命的伟大成果,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从屈辱走向独立、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巨变。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毫不掩饰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赞美。“在那座耸天的丰碑/和人民的心里/永远雕刻着他们高大的形象/他们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还有无数先烈”,直接点明革命领袖及先烈们的不朽功绩,他们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历史与人民心中,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而“是这五星红旗低垂纪念英烈/庆典军人的节日啊/八一啊八一”,将对英烈的缅怀与八一建军节紧密相连,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表达对军人的崇高敬意与对革命历史的深沉铭记。
从艺术手法看,本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力量,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将抽象的历史与革命精神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与感染力。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对先烈的纪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全面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意义。
《永远的记忆》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的激励与鞭策。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新时代,我们应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