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的墨香总在清晨漫开,混着窗外的鸟鸣,恍惚间竟与故乡灶台上的炊烟重叠。那些被笔尖反复摩挲的文字,早已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用思念与感悟搭建的精神居所,每一块砖瓦都带着生活的温度。
在文字里,总能读到田埂上的晨光。他笔下的炊烟不是写意的淡墨,而是带着柴火气的具象——是母亲唤归的嗓音,是麦秸燃烧时噼啪的轻响,是露水从稻叶滚落的弧度。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片段,让文字有了呼吸,仿佛能看见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孩童,蹲在田埂边数蚂蚁,看夕阳把父亲的背影拉得很长。
从泥土里生长出的笔,总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他写自己背着行囊离开村庄的那个清晨,霜花在布鞋上结了薄薄一层,手里紧紧攥着的课本,边角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那段从田埂走向城市的路,被他拆解成无数个标点符号,逗号是途中的停顿,感叹号是翻越的陡坡,而引号里,永远藏着乡亲们那句“好好念书”的嘱托。知识于他,从来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渡他走出迷茫的舟楫,载着一个村庄的期盼,在不确定的浪潮里稳稳前行。
当这支笔转向企业的窗棂,又生出别样的暖意。他笔下的车间,机床的轰鸣里藏着韵律,流水线的灯光下,每个职工的脸庞都带着光。他不写冰冷的效益报表,却反复描摹职工书屋的灯光——有人在那里读技术手册,有人在笔记本上写诗歌,有人对着窗外的月光发呆。他说,企业的墙再高,也挡不住思想的生长;利润的数字再亮眼,也不及职工眼里的光更动人。
于是,创新成了笔尖流淌的河。他写车间里的小发明,是老工人把多年经验写成的操作口诀;写团队里的新思路,是年轻职员在读书会上迸发的火花。这些文字里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学习中舒展,在思考中挺拔。就像他常说的,管理不是把人框进格子里,而是让每个格子都长出向上的藤蔓。
读文字,总觉得有光在流动。有时是灯塔,照亮企业前行的方向;有时是火炬,在无数文学爱好者手中传递;更多时候,是窗台上那盏常亮的灯,温暖而坚定。这让我想起古人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原来真正的文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雕琢,而是与时代同频的心跳,是为生活立言的真诚。
暮色漫上来时,案头的文稿还散发着墨香。那些方块字在灯光下渐渐鲜活,有的长成了故乡的树,有的化作了车间的窗,有的变成了赶路人间的星光。原来文字的力量,从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那点永不熄灭的温度里——对土地的眷恋,对人的关怀,对时代的担当。这或许就是文字工作者的荣耀:用一支笔,搭建一座桥,让烟火与理想相遇,让个体与时代相拥。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