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暖光:记中部战区总医院的两次相逢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七月的武昌,暑气正盛,我陪着友人再次走向中部战区总医院的门诊大楼。这是他第二次来找普外科的李中虎副主任复诊,提前两天预约的九点号,我们算着时间,八点二十分便到了门诊大厅。
导诊台的志愿者笑着递来一句暖意:“现在取号能提前一小时啦。”指尖划过身份证,预约单稳稳落入手心。三楼普外科的导号台接过就诊单,抬头便说:“您这是军号,优先就诊,马上就叫号。”原以为要等至九点,二十分钟后,我们已坐在李医生的诊室里——这份“提前”的礼遇,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吹散了就医时难免的焦灼。
作为二次复诊的老患者,李医生熟稔地调阅上次住院的检查报告,细细询问这一个月的调养细节。当看到新的检查结果提示“已达手术指征”时,他当即拿起手机,与住院部的同事仔细沟通床位安排。从诊室到住院部,不过半小时,预交金刚交完,普外科二病区的护士站已笑着迎了上来:“阿姨叔叔来啦?”明明记得友人的名字,她们仍会轻声等他自报姓名,像是怕记错了家人的称谓,又像是用这种方式确认每一份责任的精准。
上次负责友人的兰震医生很快赶来,联网调出最新的影像胶片,语气肯定:“上次指征不足,这一个月的调养很见效,现在完全可以安排手术了。”尽管手术排期紧张,他还是细心地将手术定在周一上午,特意留出两天时间做术前准备。
在这片带着军魂印记的病房里,规矩与温情总在巧妙地交融。白天的病房永远像营房般整齐,床单铺平,物品归位,却从不见刻板——若有患者提出需要变通的病床需求,护士们总会笑着说“我们想想办法”,把“规定”化作“方便”。医生查房时的称呼总带着家人般的亲昵,护士换药时的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休息,连走廊里擦肩而过的保洁阿姨,都会笑着提醒“地面刚拖,慢点儿走”。
第一次住院,我们记住了这里的专业与耐心;第二次再来,才懂这份情谊早已超越医患。他们把病房变成了“家”与“营房”的结合体,既有军人的严谨细致,又有家人的温暖妥帖。那些“阿姨”“叔叔”的呼唤,那些提前的等候、果断的协调、细心的记挂,早已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安心。
走出护士站时,友人轻声说:“这里的医生护士,比亲人还上心。”是啊,一次住院结下的是交情,二次住院收获的,却是能暖透岁月的终身受益。病房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整洁的床铺上,也落在每一个被温柔以待的日子里。愿这暖光常亮,护每一份病痛都能遇见这样的良医与温情。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