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外的"潜水员":等待中的军人意志与凡人焦虑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被拉进手术群的那一刻,我下意识扫过成员列表——几十个沉默的头像列队静立,像一支潜伏的特种小队,在聊天框里无声蛰伏。没有多余的询问,没有客套的寒暄,连一句“收到”都显得格外郑重。这种纪律性让我恍惚回到了部队,只是这一次,我们等待的不是作战命令,而是一纸关乎平安的手术进展。
1. 军人的纪律,凡人的焦虑
六楼手术室外的走廊,像极了战前的指挥所——表面平静,暗流汹涌。手术家属等待区,有人低头划着手机屏幕,有人盯着天花板出神,有人来回踱步如巡视阵地。我坐在靠墙的椅子上,脊背不自觉挺得笔直,这是多年军旅生涯刻下的习惯,仿佛这样就能让等待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更有力量。
手机屏幕亮了又暗,群里始终静默如深潭。偶尔弹出一条医护人员的消息,像指挥部传来的战报:“3号手术间,患者已进入麻醉阶段。” 无人回复,但我清楚,此刻一定有几十双眼睛和我一样,正死死盯着那行字,试图从标点符号里破译更多信号。
在部队时,等待命令是常态,至少知道敌人的方向。而此刻,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敌人藏在CT片的阴影里、化验单的数值里,甚至可能藏在下一秒医生推开谈话室门时,那一闪而过的表情里。纪律仍在,只是胸腔里跳动的,多了份凡人对未知的忐忑。
2. 沉默的守望者
走廊尽头的手术室大门反复开合,推床轮子的滚动声、医护人员的低语、对讲机里漏出的零星词句……这些声音像战场上的无线电杂音,让人既想捕捉细节,又怕听到意料之外的波动。
每当谈话室的门被推开,所有人的目光都会像探照灯般齐刷刷扫过去。那扇门像一道无形的分界线——门外是我们用沉默筑起的守望阵地,门内或许藏着关乎胜负的关键信息。没人愿意成为被点名的那个,因为在手术室外,“请家属到谈话室”这句话,总让人本能地绷紧神经。我们这些“潜水员”,宁愿在群里保持绝对静默,也不愿用一句多余的提问打破平衡,仿佛沉默本身就是最虔诚的祈祷。
3. 坦然,是最后的体面
三小时后,手术室的灯终于熄灭。医生走出来,口罩上方露出一双疲惫却平静的眼睛:“手术顺利。” 短短四个字,像战争结束时的休战令,瞬间卸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
退出群聊前,我最后看了一眼那些依然沉默的头像。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还要继续在等待中坚守,继续做沉默的守望者,在焦虑与希望之间来回踱步。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就像曾经的我们,在战壕里等待黎明时,既保持着警惕,也藏着对曙光的期待。
(完)
后记:退役多年,我以为早已习惯了平凡生活的烟火气。直到站在手术室外,才发现有些本能从未褪色——等待时的警觉,面对未知时的沉默,以及在结果揭晓前,绝不轻易暴露脆弱的倔强。这大概就是军人骨子里的东西:你可以离开战场,但那些关于坚守与希望的印记,永远会留在生命里。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